这是一部十分邪典怪诞的作品,借助虚拟而夸张的怪诞手法,创造了一个男女之间以不寻常的姿态互相牵制又对立的世界观。Poor Things表面指的是女主可怜,实际上可怜的是里面的每一个男性角色。好笑的是,我看完电影后再读出Poor Things这个字眼,居然能感觉到自己在不由自主地透出讽刺又居高临下的怜悯语气。在影院看完散场时,我观察到女观众们都笑逐颜开,而不少男观众都连连摇头,还有人在说着 “That was odd”。
饰演女主的Emma Stone那双宛如镶着蓝绿宝石的白瓷球的眼睛闪烁着、转动着,在黑白的画面里迸溅出无知又疯癫的火花,她的创造者/再世父亲的学生Max见她第一面,便将她一句定音为”what a beautiful retard”,多美丽的智障。美丽又天真同时又X欲蓬勃的女性就是溢满香蜜的桃子,男人见了都想扑上来夺食,只是在影片中,这些饱啖过、占有过、或者掠夺过女主这些特质的男性,大多都没有好下场。相反,在最初对女主百般关怀、对女主懵懂的X挑逗坐怀不乱的Max,反倒成了笑到最后的男人。
我琢磨了半天:原作作者和导演为什么把X欲作为女主的人格基调?为什么设定X欲是她最先开始发展的能力之一,这不会太突兀了吗?起码在我作为女性的认知里,情感发展是先于X意识觉醒的。用我自己的例子讲,我大概十岁的时候第一次对一个男生产生暗恋之情,那可以算是我人生第一次爱情的萌芽,而X觉醒是差不多十三四岁的时候。不过,也有许多女孩的X觉醒发生的很早,在孩童时期就有夹tui反射,我猜,作者可能是把这个群体当成塑造女主的灵感来源了吧。这方面的思考,也促使我回忆起了过去交往过的男生所表达过的对X的看法,也是几个相通的逻辑:人本质都是动物,X是很直接的东西,而且感情并不比X高尚许多,X和精神层面的联结都是等同重要的。我罗列这几句话并不代表我认同,而是在帮助我思辨——我猜测,原作者和导演作为男性,或许也是在塑造女主的X发展这一层时采纳了这些观点。X是生理需求、由身体自发,同时,心理学和社会上都讲,身体和物质上的需求被满足,我们才有精力去追求精神层面的东西。现在把这一套逻辑套到女主的人设身上,仿佛就说的通了:女主最初是婴儿设定,但在她身体各方面成长到稍微可以自理的时候,她就开始有了夹tui反射和X意识,而且很快被X欲充斥。这时她被关在家里,她拥有的只是自己的一方世界,只有食色性也。后来,她离开了家四处旅行,经历许多事情许多奇遇,她的理性思维和精神世界便井喷式地变得丰富。那么如果再次从原作者创作的角度来追问,为什么要让女主先发展X意识呢?因为她最初被关在家里没有接触社会,没有机会发展思维,所以只能是身体上自发的欲望抢占先机了。
至于女主到巴黎的时候为什么要通过卖Y来求生,这点我看到其他影评中都争议纷纷,我自己的理解的直接原因是:电影设定中的社会环境下,女性的就业机会很有限,为数不多的只有卖Y,我作为女性自然也不愿意看到这种场面,完全理解为什么很多人看到这里会极度反感;但是,如果撇开道德观和羞耻感,单从剧情和人物设定来看,X是女主最直接的可以倚杖的特长,而且女主对X从来不会怀有负担,只是单纯当作自己的需求与能力,所以她自然也不会认为J女就是下位者。同时,电影设定明显是忽略了怀孕和染病的可能性,我在猜是不是女主的改造者在改造她的时候,把生殖系统也篡改了。卖Y这个设定很挑战观众的道德底线,不过我想,导演可能想表达的是:X是女性释放能量的一种方式,这种能量比男性要强要持久,从而说明女性可以在X上占主导、甚至通过X来支配男性,比如女主和Duncan旅行鼓掌时说他不够持久,后来有了新的际遇后就毫不留情地抛弃了他;在卖Y的时候,女主对P客们的摆布看似顺从实则存疑,随着剧情推进,P客还都慢慢被刻画成了下位者,女主的主动权逐渐彰显凌立。
那些不喜欢这个电影的人们,大概是对女主前半部分的被动设定还有X主导的设定感到压抑和反感,这些设定确实太挑战贞操观了,不过我更加看重的是女主的思维和心机随着经历而蓬勃发展的过程,而且不仅是X经历!我在看其他影评的时候发现许多人都被X场面占据了太多的注意力,其实女主离开家后的经历除去X以外依然很丰富,有旅行,有品尝美食,有听音乐,有交朋友,有读书,也有观察人世万物,所以看的时候不要被大尺度的X场面带跑偏了。而且她最后的反杀真的很绝很解气,能让人痛快到足以抵消前半部分的压抑。
这部电影其他的人设也都很耐人寻味,女主的科学怪人“父亲”名叫Godwin,”God” “Win”,“上帝” “取胜”,真是巧妙的造物者隐喻;带女主旅行姘居的有钱人Duncan,有身份有地位、对女主百般虐待的原配丈夫Alfie,都完美代表了掌握一定优势和资源就把女人当玩物的那类男人。相比之下,游轮上和女主成为好友的老太太和黑哥、还有女主后来“工作”上的女性伴侣,这几位都更偏向于浪漫理想主义的架空人设。另外值得细品的一点:Godwin把死去的女主未出生的婴儿的脑子取出来换她自己的脑子,后来在临终前又向女主布道说“你就是你自己的母亲,你的孩子也是你自己”,在cult满满、令人毛骨悚然的同时,也很有哲学隐喻——我们确实是自己的“母亲”,是自己的养育者和照顾者,我们从生理和心理上赤裸裸地来,懵懵懂懂莽莽撞撞,经历和体会这个世界,让自己从一张白纸慢慢变成不同色彩的动态画作。
最近一年,我开始越来越多地萌生一个感悟,就是“女性在某种程度上是比男性要强大的生物”,这部电影倒是很大程度上呼应了我这个感悟。这个感悟并不是挑起两性对立,而是从一些具体的方面讲,女性确实比男性要更具身心上的灵活性和恢复力,比如女性要经历并克服生理期的痛苦和生产的痛苦(如果选择要生小孩的话),而且女生怀有更多的包容心和关爱弱小的本性,虽然这两个特质总被当下网络上的主流思潮归结为“圣母心”,但从根本上讲,这些特质的出发点都是强大且善良的。电影里那些男性主要角色的悲惨结局都映射着讽刺的写意,讽刺的就是不要小看一个女人的强大、和她脑子里所蕴含的可能性,女人可完全不止有孕育生命的身体,还有孕育无限思维的脑子,这是客观存在却往往容易被忽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