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这部,脑海中有无数的想法在翻滚,对抗,打开豆瓣本准备简单评个分,看到许多离谱的一星评论,甚至还是长评,实在让人不吐不快。
我不知道是什么促使人们观看这部电影的,我第一次听说这部电影是上映前对尺度的讨论,这次再想起来看这部片,是奥斯卡看到了这部片的服装设计,冲着还算有趣的简介,以及希望看看服装的想法打开了这部片,同时也没报过高的期待。
老实说,看完之后,我只觉得自己实在是低估了这部电影。对我而言,更适合和它摆在一起的,是《纽约提喻法》和《博很恐惧》。这几部电影都有对生命的讨论。《可怜的东西》用了一个哥特,蒸汽朋克的奇幻故事外壳,配合舞台剧化的各种设计,内里讲的是人的成长。人从出生开始就在不断发现与探索,从一开始的牙牙学语,靠摔碎东西和咬东西来了解世界,到对性不同阶段的认知,对资本和生产关系的认知,再到对哲学的探索,对人生意义的追问等等....细节实在是丰富,许多处都能在我自己的成长过程中找到影子。于此同时,这部电影还呈现了优秀的美学体验。这难道还比不上空有好看外壳的《布达佩斯大饭店》吗?我只觉得一遍完全无法体会这部电影全部的精髓,更何况里面许多哲学类的内容还不在我的知识储备之内。
然而就是这样一部电影,却因为“女性”两个字被人痛斥,被打了许多毫无道理的低分。多么的荒唐与可笑,一部书写人类探索自我的旅程的电影——本是男女之间差异最小,最有共性的部分,却因如此无趣的两性间的争吵被恶语相向。
不断询问着生命的意义却无法得到答案的人们是可怜的,不断探索自我的人们是可怜的,满脑子性别对立的人们有何不可怜呢。可怜的让人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