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非常不顺
《首尔之春》改了四次稿,《周处》改了三次
写了删删了写,每每都是写着写着就不知道要表达什么了,觉得在为了写而写,完成任务一样,很烦
好在《Poor Things》的资源出的足够早,热度也早就过了,可以不紧不慢说点真正自己想说的东西
去年威尼斯之后其实就半知半解的啃过了生肉,有点后悔,我早该想到兰导一定会有大量的文戏且充满了隐喻和讽刺,以我的英文水平该有点自知之明(何况还有法语,哭)
这次赶在弯弯上映的时间点,终于有了简中资源,于是我第一时间又仔仔细细重新看了一遍
即使是在对台词半懂不懂的状态下,我也一眼就爱上了本片,初看色彩构图甚至恍惚中让你以为这是韦斯安德森的作品,而这种荒诞的童话寓言式的调子又好像是得到了Tim Burton的真传
石头姐不是第一次与兰导合作了,自从凭借《La La Land》获得了奥斯卡史上最年轻的最佳女主之后,石头姐十分爱惜自己的羽毛,这几年选剧本变得格外谨慎,也许你还记得几年前让人眼前一亮的《The Favourite》,虽然石头姐在里面被又美又飒的Rachel Weisz隐隐压了一头,不过足够出色的表现还是给这次再与兰导携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与《The Favourite》的三女一台戏不同,这次的《Poor Things》石头姐是毫无疑问的挑大梁,所有其余角色在叙事上本质上全为她一个人服务,而她也贡献了出道以来的最大尺度演出,但请不要把这些裸露镜头和平均五分钟一场的床戏当成本片的看点,36岁的Emma Stone在本片中贡献了教科书级的演技,在141分钟里将一个“婴儿脑,成人身”的成长轨迹演绎的惟妙惟肖,尤其是黑白色彩时对于角色“婴儿期”的刻画尤为入骨,多年以后再提到这个角色,相信会如同《Scent of a Woman》里的Pacino演的盲人一样成为经典
接下来让我们直入主题,来谈本片的表达
这也是某瓣吵的最多争议最大的话题
首先我们明确一点,这到底是不是所谓的“女权电影”,在我看来并不是,他对于性别平权的表达与探讨远远不及商业片《Barbie》,本片并不晦涩难懂,在童话寓言格调下整体叙事非常顺滑,而兰导想要表达的影片内核也并不是性别主题,请不要带着预设立场跟有色眼镜来看这部电影。一个成年母亲自杀,换上了自己肚子里即将临盆的婴儿的大脑,你甚至不知道这个婴儿是男是女,因为这并不重要,电影从头到尾讲的都是这个“婴儿”在没有“成人法则”束缚下一步步的成长,思考,觉悟,而把这个主角设定成女性形象,由石头姐出演,完全是为了时代背景下的叙事服务。仔细思考一下,如果把主角的形象换成男性,其实只需要调整一些简单的情节,整个故事的叙事结构并不会有大的影响与变化。这个“人类”成长与觉醒的过程,就好比《Blade Runner》里的仿生人,没有人会在乎仿生人的性别,因为我们探讨的是他到底是否最终拥有“人性”,应不应该被当成“真人”对待
所以本片真正的内核是“人权”,作为人类这一生物,天生而来的追求食欲与性欲的权利,向往自由的权利,由独立意志而支配自己身体的权利,追求爱情与幸福的权利。无论你是男人还是女人,首先你是humanrace
我真的不懂为什么某瓣会变得如今天这样,我们就是想聊聊电影,文学,自由的表达,随性的探讨,认识点同好,在现实生活社交的精神荒漠之外找一片网络绿洲,这不好么?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这里出现了这么多“性别法西斯”,所有文艺作品都要以极端的性别视角看待,一部电影,不谈导演审美,编剧功底,演员演技,摄影构图色彩镜头语言,只关注表达,而且是从一个极端视角所截取的断章取义的表达,然后以此为基础做出评价,不接受一切反对意见,毫无理性讨论的可能,观点里充斥着情绪
你们真的很可怕,是那种跟政治、宗教狂热极端分子一样的可怕
某瓣现在确实很多元,我也认为这个发展方向本质并没有错,开个话题,找找同温层,这都没问题,可是具体到每一部文艺作品,我们能不能“在商言商”,以评价艺术作品的视角与评价体系来客观的打分
请还某瓣一片和谐与安宁,这是我2024年一点点卑微的愿望
要说的就这么多,有点没头没尾
最后还是强烈推荐一下本片,可以说是我个人2023年的top1,几乎给我身边所有爱好电影的朋友都安利了资源。我也大胆预言了本片会勇夺奥斯卡最佳影片与最佳女主,最佳导演与最佳男主就留给与奥斯卡苦大仇深的Nolan和Cillian把,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