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的很喜欢这部电影展现的哥特式的蒸汽朋克视觉风格,有一点儿遗憾的是,石头姐好像不适合这种风格的妆扮,感觉不如平时漂亮。前半部份出现的大量鱼眼镜头、广角镜头运用十分巧妙,把我们观众置入窥视者的视角,引起些许情感道德上对于窥淫的不适感,完成了一次导演与观众关于电影部分主题的对话。说完上面两个突出的亮点,这部电影带给观众的观感就像评论的两极分化一样,确实挺矛盾的,很难在一部电影里看到先锋与老派同时存在,我理解许多人很难接受这样一部电影,不过围绕这部电影的争议和探讨,还是很有意义的。

先说一下这部电影争议最多的围绕着性的部分。性别也就是自然性别是天生的,性别意识包括社会性别和对性别的自我认知是后天形成的。导演把一个未知性别的婴儿大脑置入一个成年女性的身体,创造了贝拉这样一个拥有第一性别没有第二性别的角色,更重要的是在贝拉性觉醒前和觉醒后,都没有接受过包括性意识、性道德等在内的性教育。这样一个角色,通过直接的与异性及同性发生性行为,通过体验、比较等产生性别意识,展现了第二性别的形成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导演借由贝拉与不同男性的互动,讽刺了社会性道德的双标与虚伪,也暗讽了一些其他社会规则不合理的部分。我有些不理解的是,为何有一些女性观众嫌弃巴黎妓院部分性镜头丑陋、男演员丑陋等。把贝拉这样一个不具有性羞耻、能够无视荡妇羞辱又充满了性吸引力的女性和那些花费30法郎、被虚伪的道德束缚又没有性吸引力的男性角色放在一起,导演讽刺的是哪种人一目了然吧。由此衍生出的关于性身体的自由使用权、性剥削、性压迫等等这些,上个世纪性解放运动至今应该早就讨论透了吧。基于电影设定的维多利亚时代,这些观念是先锋性的,对于我们所处的时代,这些观念又是老派的。更奇特的是,电影中的部分角色可以接受这些几十年后出现的观念,电影外的部分观众依然不能正视甚至不愿讨论这些几十年前的观念。这种先锋与老派同时存在的矛盾确实挺微妙的。

然后说一下贝拉思想上成长的部分。电影从贝拉喜怒无常不具有基本善恶观念的婴幼儿时期,到牙牙学语的懵懂,到贝拉通过读书交流等开始学习与思考,再到面对贫民窟的凄惨产生顿悟,最后慢慢的拥有自己的思想与理想,完整展现了一个人成长的过程。初看时觉得导演对这个成长的过程处理的不够完整,甚至其中部分转折较为生硬。后面仔细想了一下,站在另一个角度却又觉得很精妙,以下内容可能是我为导演找补的过多了。我们把贝拉这次环地中海旅行各篇章的地点汇总一下,里斯本、轮船、亚历山大港、巴黎。里斯本出现了明显的修女与修道院,这应该指代的是位于贝伦区的热罗尼莫斯教堂(Mosteiro dos Jeronimos),这里显然代表了基督教教义下人与神的关系。轮船上贝拉与老妇人和哈利讨论的歌德和部分内容把贝拉引向了泛神论和哲学领域。船员提到了雅典镜头却给到了埃及的亚历山大港,这里最出名的是亚历山大图书馆,既代表了古希腊哲学也代表了文艺复兴时代倡导的人的价值与精神。旅途的终点巴黎是19世纪乃至20世纪世界思想的中心,代表了启蒙时代之后的现代哲学与科学。这是整个人类从蒙昧到近现代的思想发展史,我坚信千百年来无数学者开拓的精神武器自有其用处,我们人类定然能借由这武器变得更好。

最后说一下宗教哲学方面的隐喻。创造者Godwin自然代表了神,神创造的人可以叫亚当、可以叫夏娃,当然也可以叫贝拉。马克斯作为神的助手又被指定给贝拉做未婚夫,我们叫他路西法,不同的是他与我们所熟知的那位不一样,他既没有背叛,也没有骄傲到不对贝拉低头,相反他选择了理解并陪伴贝拉。邓肯自然是引诱贝拉偷吃禁果的蛇,他带着贝拉逃出伊甸园。前文已经说过,贝拉这一路经历贯穿从宗教到近现代哲学的人类思想史,最后又回到伊甸园。前夫(原谅我没记住名字)被植入了羊的大脑,代表撒旦已经显而易见了吧。衰老生病的神死了,贝拉这位既是母亲又是女儿不被道德规训的独一个体代表人与神和解,成为尼采笔下的超人,从而替代了神。自此,人类从精神上完成了超越,代表了现代性的人的诞生。这也解答了许多人的疑问,为何不将父亲的大脑植入前夫的身体,既然我们已经在精神上摆脱了作为造物主的神,又怎能再创造一个新的神呢?

总体来说,这电影确实有部分女性主义内容,但真的不是一部女性主义电影,单纯的站在这个角度批评电影是不够客观的。导演也确实塞了太多东西又没有找好侧重,导致中后期转折生硬观感不佳,不过瑕不掩瑜,值得推荐,个人评分8.5。


可怜的东西Poor Things(2023)

又名:小可怜

上映日期:2023-09-01(威尼斯电影节) / 2023-12-08(美国)片长:141分钟

主演:艾玛·斯通 威廉·达福 马克·鲁弗洛 拉米·尤素夫 克里斯托 

导演:欧格斯·兰斯莫斯 

可怜的东西的影评

77K1
77K1 • 标签
Corvian
Corvi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