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一名影迷,在看《双子杀手》之前,请先自问两个问题:你抱着怎样的预期来看这部李安作品?你又期待在这部电影中看到怎样的李安式表达?
这两个问题很关键,预期不同,角度不同,获得的体验自然也不同。
其实看电影之前大家都会做预期,但《双子杀手》可能有些特殊,一是因为导演是李安,从影28年以来他几乎没有作品失手过,两次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奖,也曾拿下金狮与金熊,观众尤其是中国观众在他身上赋予了太多的标签,可能他也是唯一一位担得起“华人之光”美誉的导演。
二是这部电影在技术上仍旧有着极强的先锋性,在《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之后,李安再次推出了一部120帧的电影,再加上4K、3D的顶级配置,《双子杀手》在技术上的探索已经到达了极致。观众走进影院,肯定也希望获得不同于以往的视觉体验。
无论是导演还是技术,《双子杀手》都是当下最顶尖的,自然就要背负着格外大的压力,很多人也必将带着挑剔的眼光来看这部电影。所以在北美试映时,流出的口碑非常不理想,甚至可以说糟糕,于是李安老矣,江郎才尽的论调再度出现。
对于我个人来说,也许因为之前在影院看过《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对于《双子杀手》技术层面的展现已经有所领略,所以这次更多地是想看李安怎样将一个上世纪就能写出来的故事做一些全新的结构。可惜最后呈现的结果,还是略微有些失望的。
影片中虽然有很多有价值的主题,比如对于克隆技术的反思、自我意识的对立等等,但整体并无什么新鲜感。尤其是自己杀自己这件事,在太多的影视作品中已经有过展现。不管是穿越时空隧道,还是采用克隆技术,但故事的脉络还是殊途同归的。
剧本本身也很拧巴,尤其是养别人的克隆体儿子做儿子,再派他去杀掉本体,这种设定感觉完全不符合逻辑。虽然反派最后在临死前用“陈述理念”强行圆场,但中间的很多细节还是很难说得通,比如派Junior去杀亨利,怎么就敢如此笃定他能杀掉亨利,若是二人有了交流,那多年来的计划势必被戳穿,反派的自负简直到了愚蠢的地步。
这可能也是这个剧本多年来没有被拍出来的原因之一,因为它太平庸了,如果中规中矩的拍出来,可能扔在同类型片子中根本就不会被人注意到。所以李安这次想要让故事焕发活力,势必要加入更多新的元素和思考。
于是我们看到电影中有了挑战父权这条线索,这是非常李安式的情感,也是他多年来一直坚持表达的主题。只不过早年“父亲”三部曲最终是亲子达成和解,而《双子杀手》则是完全推翻了父权,甚至在“弑父”的边缘徘徊,最后反倒是达成了自己与自己的和解。
越到晚年的李安,在自己真正做了父亲之后,反倒多了几分叛逆,年轻时的和解可能是某种无可奈何的温柔与屈服,但是在过了知天命之年,他对于父子关系有了更深层次的认知。这种“科幻动作为皮,亲情伦理为骨”的设计,确实是李安最得心应手的表达。
当故事不能完全打动人的时候,就需要技术来加分了。说实话,有《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珠玉在前,这次《双子杀手》想在视觉上突破其实挺难,但最后看完影片后,我认为技术在各方面还是比较完美的。
两个威尔·史密斯的对垒很有真实感,尤其是第一场追车戏和第二场墓室戏,这两场打斗戏的精细度是令人瞠目结舌的。李安这次选择“制造”出一个年轻的史密斯,这本身就是极大的挑战,大多数时候电影中用特效将角色复刻为年轻化,都会有一种违和感。最近的一次就是《我和我的祖国》中任达华与惠英红年轻时相遇的戏份,很多观众看到都有笑场。
这次采用的CGI技术不仅彻底,而且还被很多观众认为近乎于失真,感觉像在看一个游戏人物,我在观看的时候感觉还好,尤其是很多面部表情的细节,还是能看出来幕后肯定用了很多道工序,和如今的史密斯相比可以形成一定的反差。
其实现在这种技术越来越普遍地被运用,老马丁的新片《爱尔兰人》投资1亿美元,当中很大一部分是要对罗伯特·德尼罗、阿尔·帕西诺等人进行“减龄”。肯定会有人质疑这种技术是否必要,为何不能找一个年轻演员来演,偏偏要耗时耗力?但我觉得这样确实能增强影片的真实感,如果找到两个完全不像的演员来演,也同样难以令人接受,毕竟姜文-夏雨-张一山这样的“跨代兄弟”组合还是太少。
当然《双子杀手》和《爱尔兰人》这样将CGI技术贯穿始终的制作确实是一种大胆的尝试,和120帧刚刚出现时一样,也是对于观众接受度的考验。毕竟之前像《速度与激情7》保罗·沃克结尾的惊艳一面还恰到好处,当用的多了,观众是否能完全接受?可能确实需要时间的检验。
再聊聊关于影片的帧数,我第一次看的版本是60帧,已经感觉到很强烈的感官刺激了,比如飞驰的列车、穿梭的子弹、滚落的头骨等,《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偏静态的画面还是比较多,但是到了《双子杀手》几乎每一个场景都在动,而且有着大量的激烈动作戏,可能刷一遍真的只会关注到电影中动起来的人物,而忽视身旁静态的景物。
相信电影在国内大规模上映后,会掀起更多关于技术方面的讨论,而李安之后也将推出《马尼拉之战》,完成自己的“技术”三部曲,只是很多影迷的担心不无道理,好莱坞是否还会给李安下一次机会,如果《双子杀手》扑街,李安接下来的好莱坞之路又该怎么走?
其实能感觉到,李安在电影的探索之路上越来越孤独,观众、市场、资本的不理解使他遭受越来越多的争议,有时候感觉他当下的心境就像去年金马那一幕苦笑,有一丝心酸,也有一丝无助,但他是一个蛮坚强的人,仍然在坚持自己的理念,这很勇敢。
虽然我不够喜欢《双子杀手》,但我倒是对李安这种孤独感有一种共情,像他这样等级的导演,大多不是重启IP炒冷饭,就是拍一些打安全牌的作品,但他为了能够让观众投入更加沉浸式的体验,愿意背负这些骂名和压力,本身就是值得一件鼓励的事情,而不是泼冷水。
从李安过往的水准来看,我相信他对于自己技术探索这件事不是自负,而是自信,即使在他的作品履历中平庸如《绿巨人》,时隔多年后再放到漫威体系中来看也是比较特殊的存在,所以《双子杀手》的价值与意义可能在以后会得到更多的体现吧。
最后想用前不久看到的李安采访中,他说的一句话来结束本文:“我知道我会遍体鳞伤,但我必须继续努力。”这可能就是电影艺术家的宿命吧。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电影岛赏(j_movie),欢迎关注。

双子杀手Gemini Man(2019)

又名:双子任务:叠影危机(港) / 双子煞星

上映日期:2019-10-18(中国大陆) / 2019-09-25(匈牙利) / 2019-10-11(美国)片长:117分钟

主演:威尔·史密斯 玛丽·伊丽莎白·温斯特德 克里夫·欧文 本尼迪 

导演:李安 编剧:戴维·贝尼奥夫 David Benioff/乔纳森·汉斯雷 Jonathan Hensleigh/达伦·莱姆克 Darren Lemke

双子杀手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