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双子杀手》是一次会晕信息量的体验——
像高清纪录片。
像电子游戏过场动画。
也有人说像电视试机碟的。
瞄准镜里的高速列车、机关枪扫射的慢镜头、广场上振翅的鸽群、沿皮肤纹路流下的泪水......
光线、水波、影子、灰尘、建筑、植物、云雾开始抢夺你的注意力,于是,信息量增多了,时间放慢了。











甚至都忘了故事,咦,是个科幻片来着?
是不是跟克隆人打成一团,还探讨了什么哲学议题?
是,但其他细节太丰富了。






美媒开分很低,情理之中——北美院线,大部分人看的不是高帧。

不以原制式看,一个不恰当的比喻,等于用液晶电视看了个128p小视频。
以传统24格来看,这部片子怎么样?
好像0.5倍速讲了一个90年代科幻故事。慢悠悠的,平淡如水。
在高帧率下,才明白它不在于故事,而在于讲故事的新手段。
这是观众通常会忽视的点。
所以,这部电影怎么评价,全在于“看的方式”。
01李安这次“我偏不”

120帧、4k和3D,这三个新技术让我们重新检视太多东西:表演、布景、美术、服化道。
看不见的,看见了,屏幕前的我们,就有了新的自由和观看维度。
换言之,奇观是有的,它来自技术本身,只要你用对的方式去看。

看什么呢?

1、镜头&画面
过去怎么拍动作片?
横屏。一辆摩托车开过去,摄像机架在侧面,横着拍运动,可以增加速度感和节奏感,然后用闪跳制造兴奋。
低帧率下,拍70脉的速度,实际用30脉就行,靠技巧把刺激感推上去。车上的人脸也是糊的——
范·迪塞尔飙车时的表情,相信你没印象。



现在,拍运动是纵深的。
摄像机360度围着摩托车,空间感有了;帧率提高,速度也看清了。
用原来的办法,刺激感达不到,怎么办呢?
只能去填充细节,表情、动作都得交代清楚,在这里面求取精彩度。
布达佩斯那场追车戏,两个人在街头GTA5,一个跑,一个追,哪只脚踩油门,哪只手拿枪,怎么瞄准、躲闪、辗转腾挪,过去看不到的,现在看到了,不能简单做做样子,只能老老实实拍。




因为“克隆”技术,Henry和Junior理论上是一个人,看点就是预知对方的行动——
你追你自己,彼此都清楚对方在哪里使绊子,互相预测,互相牵制,互相打不到,是很精彩的对峙和调度。
跟传统动作片相反,这里镜头数很低,长度加长,不会频繁切换,但单一镜头里的细节增加了,大大增加了这个场景的精彩度。




可以说,以前的动作片是不存在“细节”的,因为看不清。
现在,“细节”成为了动作片里全新的看点,只可惜好莱坞很多人不懂——采访中李安一直吐槽,有些镜头本来想拍3倍长,最后都被砍了。

2、表演/人物

李安说,看过3D,就会觉得以前很多表演不对。
举个例子,一个远处的人,他要表现出“紧张”让你看到,怎么办呢?
挠头,张望,肢体动作。
现在你站到他跟前,再这么做就傻了。他要眼神躲闪,额头冒汗,面部表情就派上用场。
传统2D电影,表演情绪相对夸张,3D、120帧的细节比传统电影多,情绪必须动真格。
拍惯了传统文艺片,李安习惯“阅读人脸”。
Junior是个典型的美国南方大男孩,害羞、保守,但装得很凶。作为克隆人,又多了一层单纯和敏感。
在这里,技术带来了雕琢情绪的巨大空间——李安因此被吸引,选择了这个剧本。




这样的工作量,几乎是在指导一个虚拟人物做细致的表演。

出于难度,没有特效公司愿意接,李安找到做过“咕噜”“金刚”、动捕领域的业界元老维塔数码。
做完Junior,李安甚至有种“读了一个研究生”的感觉。





此外还有太多细节,比如拍完发现字幕不能做成白色,因为会反光;鸽子起飞的镜头太细致,按严格标准音效得重做......
一个视觉维度的变化,挑战却的是整个电影生态:资金、技术、叙事、演员、市场、服化道。逼得影院换幕布、重新学习拍摄语法、演员重新学表演、观众重新学观看。
很多传统期待必然落空。

李安选了一种很文艺的处理手法,但是又只有商业类型片能支持这么大体量的新技术,他是两难的。
他很清楚大家为什么会不喜欢,因为按传统叙事,不该这么拍,高潮和结尾都要改;按类型要求,也不该这么处理。
因为是他,是科幻+动作,所以观众有所期待——
李安背负着沉重的枷锁,卧虎藏龙、断背山、少年派,再加两座奥斯卡。
克隆人题材,要故事、奇观,结尾最好挫败某种阴谋,再深入探讨伦理问题。
动作片,大部分人期待打戏、剧情,而不是人物的小表情。

但李安偏不。
他说,看过美丽新世界,回不去了。
“像第三只眼开了,和电影的关系都不一样了。真的太漂亮。”

弱化故事,弱化类型元素,换取一个机会从底层结构上重新定义电影,这不是失误,而是他的取舍。




电影原教旨主义也许看不惯,抱有怀旧情绪,怀念24格的味道、美感、语法,无可厚非。
但李安对电影是什么非常开放,24格从一开始就是带着镣铐跳舞,不是最好的制式,而最经济的。



他举过一个“火箭”的例子,大致意思是:
“火箭的宽度为什么是两个马屁股?因为火箭上天前要运输,装在车上,车为什么那么宽?因为古代修路,只容得下两匹马。很多技术看似先进,其实只是受制于当时条件。”
发明电影的是爱迪生,让人走进影院的是卢米埃。从技术到叙事,中间有很长的过程。
多年前读过《“完整电影”的神话》,现代电影理论的宗师安德烈·巴赞说,“一切使电影臻于完美的做法都无非是使电影接近它的起源。”

而李安就像巴赞,每一句话,都在提醒我们“什么是电影”。
02镜子

以往的克隆人电影探讨什么?
《月球》《第六日》《逃出克隆岛》,甚至《银翼杀手》这类仿生人题材,都是一个“照镜子”——

面对跟你一样的“造物”,你怎么办?
《月球》的答案是月球葬礼。



《第六日》的答案是奔向自由。



《银翼杀手》的答案是雨中白鸽。




《双子杀手》则给出了“李安+威尔史密斯”式的答案。

最大的感受,是那个墨镜反光、皮鞋锃亮、说着“awwwwww man”反手一个记忆棒的超级特工,老了。




一部下来,几乎像在看《黑衣人》后传:
老特工中年危机,胡茬灰了,准头差了,动感情了,力不从心了。
被自己的克隆人Junior追着打,隐忍又克制。难怪上司讽刺:你雇了个高手,以为他可以一直无敌,结果时间一长,他大了,有良知了,下不了手了。




“上了年纪,不敢照镜子。”这句是题眼。李安自己也说,人到中年,回首过去,谁不想重头来过。
撞上一个20多岁的自己,走着过去的老路,怎么办?
恨铁不成钢,打又舍不得。





这太李安了。
《少年派》里,Pi上岸哭了,美国人不懂,说怎么能哭呢,不该是皆大欢喜吗。
《双子杀手》里,高潮处,两个人相对无言,眼眶湿红,扣不下扳机。



史皇也加了佐料。
据说最早的剧本结局是,Henry离开了Junior,拿给威尔·史密家乡的观众做调研,很多人反对。
(脑补黑人问号:no~~couldn’t be like that~~)





于是结尾改成Henry送Junior上大学,俨然一出温馨合家欢,老父亲式唠唠叨叨指手画脚,感叹孩子终于出息了。
哪个克隆人电影有过这种场景,主角和副本父子情深,一路插科打诨带贫嘴。
也就李安+史皇交得出这样的答卷。
在很多人心里安叔永远都是那个拿着小金人吃汉堡的样子,首映时咕哝一声“颜色不对”悄悄走到放映室去调试的样子。



他今年65岁。
好莱坞,24格,奥斯卡,这条路他走过,他懂得。在电影世界里太多年,看到新的可能,破釜沉舟也要去那个他迷恋的世界。
有一天,你站在未来回首过去,这条路对不对,时间会给出答案。
从这个程度上说,《双子杀手》是李安送给自己,也是给每个人的一面镜子。

作者 | 邓韵,未来局影视&品牌VP;船长,宅学家,太空美学研究员,未来局新媒体主笔。

双子杀手Gemini Man(2019)

又名:双子任务:叠影危机(港) / 双子煞星

上映日期:2019-10-18(中国大陆) / 2019-09-25(匈牙利) / 2019-10-11(美国)片长:117分钟

主演:威尔·史密斯 玛丽·伊丽莎白·温斯特德 克里夫·欧文 本尼迪 

导演:李安 编剧:戴维·贝尼奥夫 David Benioff/乔纳森·汉斯雷 Jonathan Hensleigh/达伦·莱姆克 Darren Lemke

双子杀手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