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张颖
编辑 | 江宇琦
“做电影职业做了二十年、入行二十年,以我现在做的成绩来讲,就是再拍烂片再十年还有人找我拍。”2012年《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宣传期内,李安在接受柴静采访时曾如此说道,彼时的他对拍电影似乎仍是自在的胸有成竹,“可是我会担心拍东西没有意思、没有挑战,我的就斗志没有了。”
七年后,当对中国市场充满期待的李安再次带着自己的实验性新片《双子杀手》和北京的观众们见面时,有媒体在首映后的提问环节问道:“您以后的电影会不会都拍成120帧?”现场响起了稀稀拉拉的笑声,李安坐在沙发上,状态并不似七年前那般松弛,但也顺着观众的笑声自嘲道:“如果还有人投资的话。”
《双子杀手》
迄今为止,电影史上唯二的两部120帧影片皆出自于李安之手,这让他显得颇具先驱者色彩;但与此同时,毒眸发现观众和行业对于高帧电影的普遍质疑,又让李安成为了一个颇具争议的存在:在媒体对《双子杀手》铺天盖地的报道里,一如三年前《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以下简称《比利·林恩》)上映时那样,关键词仍是3D、4K、120帧和技术革新,以及,更大范围的关于“形式是否大于内容”的讨论。
而比起《比利·林恩》,这一次李安遭受到的质疑或者说“否定”要更为直接一些:《双子杀手》在内地上映3天后票房仅有1.49亿,甚至有过单日票房不敌已经放映了21天的《中国机长》的情况;而在北美等主要票房市场,该片也在《小丑》等新片的压制下节节败退;在各大评分、口碑网站上,《双子杀手》也被不断唱衰,IMBD评分5.7、烂番茄新鲜度只有25%,均为李安影片最差成绩,国内7.1分的豆瓣评分已经几乎算是全球口碑中的最佳表现。


这样的成绩与口碑,不管是对于影片高达1.38亿美金的制作成本,还是一个拿过奥斯卡、金球奖和金狮奖的华语电影大师来说,显然都并不够理想。走到了电影技术革命先行者位置的李安,也因为又一次看起来有些“偏执”的探索而再一次走进他职业生涯的困顿期——对于这样的窘境,李安似乎早有预料。

李安的冒险
拍《比利·林恩》之前,因工作赴台的李安去某个剧组探望了正在拍戏的儿子李淳。在和儿子聊起最近生活境况时,李安眉头紧锁,最后对当时演艺生涯起步并不算顺利的儿子说:“对不起弟弟,你老爸把我们李家的好运气都用光了,父亲的运气那么好,你也许会一辈子都跟我一样努力,却得到我成绩的一半。”
那时候距离他凭借《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摘得第85届奥斯卡奖最佳导演、登上职业生涯的又一巅峰时刻才只有两年,李安被无数人视作是“华人之光”,确实“好运环绕”。而当时的他不会想到,作为转型之作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却成了他迄今为止在创作领域上“最后的好运”。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李安拍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执念,源自于故事本身的吸引力,在2012年的采访中李安曾对媒体表示,一个小孩跟一只老虎在海上漂流的故事很奇幻也很精彩,原著本身也是对“人为什么会相信故事,会有信仰,他的力量在什么地方”等哲学问题有一定的思考,这些都对他来说是“很有意思”的。
而要把这样一个故事拍成电影则十分困难,视觉化是最大的挑战。
“这个电影用2D还拍不出来,在电影上很难让大家坐的住,但3D可以把观众带到跟主人公一样的环境中,投入感更强。”李安曾公开表示,只有3D才能真正让观众走到电影中去,3D是为这个故事“解套”的唯一方法,“如果没有3D,《少年派》最多只能完成60%。”
在此想法的驱使下,拍了二十多年2D的李安,第一次踏入了3D电影的领域。尽管彼时卡梅隆已经用《阿凡达》把3D技术发展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并在全球狂揽票房、证明了其市场空间,但传统的电影创作者对于3D的接纳程度并不高,甚至侯孝贤、北野武等知名导演都明确表示过对3D的不喜欢。

《阿凡达》把3D技术发展到了全新的高度
面对业内对3D的质疑声,靠拍传统家庭故事为大众所熟知、曾被称为“胶片信徒”的李安,却想要证明那些3D的反对者是错的:“2D已经100多年了,已经很成熟了,3D电影是有很多问题,但才刚刚开始,怎么去比?你要给它一点时间,我想3D应该会受到肯定的。”
于是乎,李安在《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开始了一场3D冒险之旅。

李安在采访中说道:“冒险变成一种常态。”
由于当时大多数摄制团队并没有太多3D电影的拍摄经验,所以整个剧组基本上都要一起从头学习、尝试,对此李安曾用“很糟糕”来形容当时的拍摄过程。在3D的新美学形式之下,他对于怎么安排画面一无所知,需要重新去发现、探索如“制造出来的气候效果让3D镜头不断蒙雾应该怎么办”等诸多细小的问题。时隔多年,已经是奥斯卡最佳导演的他,又一次像新人导演一样去做实验、上课学习,并且反复试错直到达到想要的效果。

获得奥斯卡小金人的李安
从结果来看,李安的突破是成功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在1.2亿美元的成本下拿到了6亿美元的票房,全球口碑好评如潮,并将李安送上了第85届奥斯卡最佳导演的宝座。值得一提的是,该片还获得了奥斯卡最佳视觉效果奖,对于一个擅长讲故事、第一次涉足3D的导演来说,如果“最佳导演”是对其才华的赞誉,那么“最佳视效”则更像是对李安大胆冒险精神的肯定。
但李安并没有满足于此。在拍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期间,从拍电影初期就使用24帧拍摄技术的他,第一次意识到了低帧数的不足。由于24帧中快速运动会出现极大的模糊,这种模糊一旦到了3D影片中则更加明显,李安形容为24帧的影片“连看都不能看”。后来他告诉媒体:“由于格数的问题,演员做戏就傻气肤浅,光也不对,布景也不对,什么都不对,我要开始调整,开始怀疑24帧没什么好,只是最便宜而已。”

采用120帧的《双子杀手》

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李安开始思考原有的电影美学在数码时代的合理性。尤其是在那几年里,高清电视信号开始普及、高清电视和高帧率游戏逐渐成为各自行业的主流,高清数码的时代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因此李安认为,即使很多很多传统创作者不喜欢高帧率的东西,但年轻的观众已经非常习惯数字化内容了,“我们还在留恋胶片时代的东西,对他们是不公平的。”

2012年上映的《霍比特人》就曾采用过48帧拍摄技术,结果被影评人大肆批评没有电影感,片方不得不在续作中改回了24帧。在面对行业对《霍比特人》的非议,李安一度有些犹豫要不要尝试高帧率作品,可在接触到了120帧技术后,他对逼真得不像电影的画面大为震撼,最后决定放弃拍60帧影片的想法、直接转用120帧来拍摄《比利·林恩》:“我想用更清新、更清晰的方法去做梦。” “我想用更清新、更清晰地方法去做梦。” 虽然高帧技术在电视、游戏行业已经被广泛应用,但电影从业者想要适应这一模式还是得有一些过程,甚至就连最基本的3D摄影机都和过去不太一样——李安曾经调侃,团队是扛着两台冰箱在拍摄。电影开拍前,面对疑虑重重的团队,李安还开起了玩笑:“有个好消息是,我们不用拍60帧了;但坏消息是,我们要拍120帧。”
然而这一次的技术激进,李安的运气却不像《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那样好。
《比利·林恩》在北美本土票房只有174万美元,烂番茄的新鲜度只有46%、IMDb观众评分也只有6.3,成为李安口碑最差的一部作品。纽约首场放映结束后,观众席间竟然没有掌声响起。要知道,他的上一部影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首映结束后获得的好评是压倒性的,外媒直接表示这部作品证明了奇迹依然在被创造、值得拿到一个小金人——时隔四年天差地别,李安陷入前所未有的尴尬局面。

中国内地是当时为数不多的对《比利·林恩》买账的市场,支持120帧放映的北京上海两家影城就贡献了超3000万的票房。最终影片全国票房1.65亿,豆瓣评分也高达8.4分,国内的影评人们为李安“挑战新技术只是为了让电影梦更清晰”的真诚信念打动。
但这仍然改变不了《比利·林恩》全球三千多万美金票房、成为当年美国最赔钱的五部作品之一的事实,甚至有北美的影评人将其直接定义为“李安最失败的一部作品”,建议他不要再执着于120帧技术的尝试。
“120帧要扭转观众的观影习惯,这是很困难的,希望大家不喜欢就骂我,不要骂这种新的形式。”2016年在接受国内媒体采访时李安曾这样说道。在公开场合的发言中,即使遭遇票房和口碑的双滑坡,甚至被外界猜测将有极大的跌落神坛的风险,但李安仍然坚持:下一部还会这么拍。

“注定”的“失败”
三年后,凭借《双子杀手》的上映,李安兑现了他的承诺。
仍然是3D、4K、120帧,李安延续着他对那个更清晰的影像世界的探索,并且创下全球首例在影片中用纯CG技术制造出一个真人的纪录。“工作难度非常大,不但要花钱,还要花工,还要花心思在里面,年轻版的威尔史密斯是几百人两年心血的结晶。”李安在为影片宣传时说道,“现在刚刚起步,大家都希望我一步登天,真是非常困难的事情。”

全球首例在影片中用纯CG技术制造出的真人
这一次,有多家媒体评论《双子杀手》的高帧技术较上一部有所进步,不同于《比利·林恩》时期的“为了真实而真实”,《双子杀手》中飞车动作戏的打斗等多个细节的处理也让观众所能获得的沉浸感大幅提升。但从票房表现上来看,大多数观众似乎对此仍不买账。

《双子杀手》精彩的飞车动作戏
北美上映首周,《双子杀手》票房2050万美金,仅居票房榜第三,不敌冠军《小丑》(5500万美金)和亚军《亚当斯一家》(3030万美金),截至目前,该片的全球票房1.19亿美金,IMDb上评分只有5.7分,再次刷新李安作品评分新低。加上曾经力挺李安的中国市场也没有太亮眼的表现,外媒纷纷猜测,由于影片1.38亿美金制作成本和不菲的宣发费用,赔钱已是大概率事件。

全球票房1.19亿美金(数据来源 Box office Mojo)
“《双子杀手》是烂片吗?我觉得不是,可就是死活想不通这样的电影竟然出自李安之手。”影评人蛋蛋在视频节目《蛋蛋秀》中公开表示,《双子杀手》的剧本俗套到只要观众回想一下自己看过的好莱坞流水线水准的特工电影,里面那些原本认为烂俗的桥段基本上都在《双子杀手》里有出现,“看电影之前的观影预期很重要,可是对于李安的电影来说,我们又该怎么降低期待呢?”

从《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到《双子杀手》,此时的李安已经在电影拍摄技术革新的路上走得太快、太久,久到已经回不去他在《卧虎藏龙》和《断背山》时拥有的那个光彩夺目的“安全地带”了。一时间,关于“李安又玩砸了”的负面评论不绝于耳。
但对于目前的结果,李安并不是完全没有预知的。

《双子杀手》拍摄现场
今年八月,《双子杀手》的后期还没有做完的时候,李安就已经来到北京与国内的合作方沟通,并多次公开表示对中国市场非常期待,这在以往是很罕见的,可见他内心隐约的担忧;此外,在被记者问及“为什么会选择《双子杀手》的故事去承载新技术”时,李安也并不忌讳表示:“其实不是故事吸引我。”
既然早有预料,以李安的经验,为何非要“硬着头皮上”?答案也许还是要回到他对技术的执念上。
世界通用的24帧电影,早在百年前就已经成了行业统一标准,并在几十年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相应的镜头语言和美学文化,影响着全世界的电影观众。例如从底部打光多能烘托人物的惊悚性、顶部打光产生神圣性,观众虽然不一定懂其中的奥秘,但却借由长期观影和创作者之间达成了共识。

早年的李安
可120帧电影则要颠覆观众的习惯和默契,因为帧率更高,原本的细节会以比24帧放大数十倍的方式呈现,因此以往的拍摄经验,灯光美术道具等的使用方法都不再完全适用。
早在拍摄《比利·林恩》时,李安就表示,“为了配合120帧需要的曝光度,现场需要的补光的强度是正常影片的三倍。所以拍摄时还需要自己重新制定一套测光和拍摄的新的流程。这是以前电影工业里从来没有过的。”而此番他又再次强调:“因为电影的叙事都有一套定论,这些又不是很便宜的实验片可以让我随便实验。所以对于故事的要求、剧情的走向,他有一定的路数、很难突破。”
换言之,虽然通过技术的迭代和反复的尝试,李安及团队能够基本应对120帧影片拍摄技术的难题,但在当下拍120帧影片最大的难点不在于技术,而在于电影美学上的革命。李安需要颠覆观众已有的认知和习惯,去“创造”一套新语言。然而想做这样的探索就意味着高昂的成本压力,在好莱坞严格的工业化预算体系中,特别是在上一部电影赔了钱的情况下,即使是李安,也不能用投资人的重金去随心所欲地选择自己钟爱的剧本。

“其实我很不安”
在北京的首映活动上,他自己也坦言道:“要克服(问题)就要有研究,这些研究都算在电影成本里,会很贵。拍电影不是画画,爱怎么弄就怎么弄,要考虑商业的(因素)。整个生态体系都要去调节的时候,压力就会非常大。所以这个电影没有尝试新的讲故事方式,还是用很传统的、动作片的方式把它讲出来。”
因此可以说,李安完全是在充分预估到了市场前景不明朗的情况下,仍然坚持做了这次“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尝试——这种看似难以理解的选择,似乎从李安踏上电影路那天就已经决定了。
2002年出版的《十年一觉电影梦:李安传》的结尾这样写到:“我觉得电影最大的魅力,在于它显示我们的未知部分,而非已知部分。”

截图源自《十年一觉电影梦:李安传》
120帧的新世界,似乎正是现在的李安认为的最有魅力的未知部分。“它吸引力很大,因为我觉得开拓了另外一个空间出来,好像是一个美丽的新世界。”李安说道。而相比于过去的尝试,这次的探索其实更有挑战,因为120帧的电影美学是否真的存在,仅仅凭借目前他一个人的实验似乎远远无法证明——李安在做的,是一件现在看来不一定会有结果的事。
再过两天,李安就将迎来自己六十五岁生日,在大多数发达国家里六十五岁已经是可以退休颐养天年的时候,本该功成身退或者给自己的荣誉簿上再添保险、精彩一笔的李安,却还在为“探索电影的未知部分”而饱受争议:有一部分人对他“用激进的技术和优雅的气质拓展电影边界”的勇气加以赞赏,另一部分坚持电影24帧朦胧的梦境已经足够,还有的看客觉得120帧不过是“更清楚一点了而已”——李安的探索值得与否,大众在当下似乎很难给出答案。
“24帧大家都在拍,120帧非常难得,我已经拍了这么久了,我现在有机会做、荣幸做,我也有义务帮大家受一点罪吧。”而对李安自己来说,“值不值得”这个问题或许同样不需要标准答案。 “如果有天你不拍了,你会给电影史留下的是什么呢?”许知远在2016年采访李安时问道。李安没有犹豫太久、带着他惯有的羞赧的笑容给出了答案:“一个拍电影蛮努力的人吧。”

双子杀手Gemini Man(2019)

又名:双子任务:叠影危机(港) / 双子煞星

上映日期:2019-10-18(中国大陆) / 2019-09-25(匈牙利) / 2019-10-11(美国)片长:117分钟

主演:威尔·史密斯 玛丽·伊丽莎白·温斯特德 克里夫·欧文 本尼迪 

导演:李安 编剧:戴维·贝尼奥夫 David Benioff/乔纳森·汉斯雷 Jonathan Hensleigh/达伦·莱姆克 Darren Lemke

双子杀手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