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史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那些曾经活生生的人,就是美国二战之后出现的一群松散的结合在一起的年轻诗人和作家的结合体,Beat Generation,被称作“垮掉的一代”。
       先放人物关系吧,我觉得这种戏剧一样的人生简直太让我着迷了。

       电影中的故事发生在四十年代中期,著名的“Beat Generation 垮掉的一代”的代表人物们就是在这个时期相识,形成小圈子的。垮掉的一代的鼎盛时期在五十年代中后期,片中的主角都是Beat Generation的代表人物:

Allen Ginsberg 艾伦·金斯堡 1926-1997
1943年高中毕业后去哥伦比亚大学读书,通过卢西安·卡尔认识了许多未来的Beat Generation作家,包括杰克·凯鲁亚克和威廉姆·巴罗斯
最有名的著作《嚎叫》在1957年发表
对他的性取向非常公开,也是致力于同权运动的志士。Peter Orlovsky是他的终生伴侣。

Lucien Carr 卢西安·卡尔 1925-2005
生于纽约市,父母在他5岁时离异,随后跟母亲回到圣路易斯生活
1939年,14岁遇见David Kammerer戴维·凯默若。凯默若跟威廉姆·巴罗斯是发小。卡尔为了躲避凯默若先后转学四次,最后到了哥大
卡尔和金斯堡的相遇跟电影里描述的一样。后来卡尔通过Edie Parker认识了她的男友杰克·凯鲁亚克,金斯堡和凯鲁亚克通过卡尔认识了巴罗斯,于是初具规模的Beat Generation就这样以卡尔为中心形成了。金斯堡称他们的小团体为"the Libertine Circle",可能导演用Libertines的歌作片尾曲有这个呼应的意思。
卡尔把他最喜欢的法国诗人兰波介绍给金斯堡。金斯堡的诗受到了兰波的深厚影响。
1944年8月,卡尔在曼哈顿上西区的Riverside Park杀死了凯默若,把尸体沉入哈德逊河
刑满释放后,卡尔去了United Press International 从打印小弟做起,最后成为新闻主编。

Jack Kerouac 杰克·凯鲁亚克 1922-1969
在哥大加入橄榄球队,后退学
1943年加入美国海军,写了他的第一本小说"Ths Sea is My Brother"
1957年出版《在路上》,主要记录了和尼尔·卡萨迪在40年代末的公路旅行
他著名的 "spontaneous"自发式写作方法
他因长期的过度饮酒而死

William S. Burroughs 威廉姆·巴罗斯 1914-1997
1936年毕业于哈佛大学,富二代,沉迷海洛因
出版《瘾君子》和《裸体午餐》,他的作品多为半自传体小说,以他吸毒经历为蓝本
他在《在路上》中是"Old Bull Lee"的原型

关于David Kammerer谋杀案的前后
1939年,14岁的卡尔遇见28岁的David Kammerer戴维·凯默若。凯默若当时是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校区的英语老师和物理教学指导,他在带领一个少年团体的时候遇见卡尔,并从此沉迷其中。在之后的五年里,凯默若一直跟随着卡尔,无论卡尔去哪个学校,凯默若都会出现。卡尔后来说到这件事时,都坚持说凯默若一直对他是一种性方面的索取。对卡尔来说,凯默若的关照究竟是一种骚扰还是讨人喜欢的奉承,至今大家都有争论。卡尔在这段时间多次转学:从麻省的菲利普学院,到缅因州的Bowdoin学院,到芝加哥大学,都被凯默若跟随其至。卡尔一直坚持说,并且巴罗斯也相信,卡尔从来都没跟凯默若上过床。凯鲁亚克的传记作家Dennis McNally说,卡尔和凯默若的关系就是彼此纠缠不清,预示了不幸的灾祸。

卡尔在哥大绽放出夺目的才华,被同学们崇拜。金斯堡也陷入了痛苦的对卡尔的痴迷中。金斯堡认为卡尔是个自毁型的自我主义者,同时也是个真正的天才。在这期间,凯默若一直在卡尔,金斯堡,凯鲁亚克和巴罗斯等人的小圈子里,对卡尔的沉迷从未减弱,但凯默若的行为也让这个圈子里的很多人感到不舒服。1944年7月,卡尔和凯鲁亚克商量加入商船去法国的计划,激起了凯默若害怕失去卡尔的紧张和焦虑。八月初,凯默若在晚上潜入卡尔房间看他睡觉,在他爬出去的时候被保安抓住。

1944年8月13日,凯鲁亚克和卡尔坐船去巴黎看盟军解放胜利的计划没有得逞(凯鲁亚克装成法国人,卡尔装成他的聋哑朋友),就去了他们常去的酒吧“The West End”喝酒,凯鲁亚克先离开后碰见凯默若,并告诉了他卡尔的行踪。凯默若找到卡尔后两人一起去散步,走到了曼哈顿上西区的河边公园。根据卡尔的陈述,凯默若又向他提出了性需求,被他拒绝了,于是凯默若向他进行身体袭击,并占上风。卡尔说,在绝望和恐惧中,他用童子军小刀刺向了凯默若。随后卡尔绑住了凯默若的手脚,兜里装上了石头,把他沉入了哈德逊河。【我觉得这段都是卡尔一人的叙述,肯定有很大的主观性,听听就行了,不要全信。

之后卡尔去找了巴罗斯,并向他叙述了经过。巴罗斯把凯默若留下的香烟冲进马桶,并让卡尔去找个律师然后自首。卡尔没有这么做,而是去找了凯鲁亚克。凯鲁亚克帮他处理了小刀和凯默若的遗物,之后两人去看电影,又去MoMA看画展。最终,卡尔自首了。媒体把这个故事描述成一个有魅力的直男被一个同性恋喜欢并骚扰,最后只能进行自我防卫。两年后,卡尔就被释放了。

释放后,1946年,卡尔去了国际联合出版社,从打印小弟做起。他依然跟Beat Generation这帮人保持了良好的关系。与年轻时不同,卡尔在后期非常重视隐私。他让金斯堡把他的名字从《嚎叫和其他诗歌》的感谢名单中去除,两人的关系一直都非常微妙,以卡尔躲避金斯堡为主。但卡尔和凯鲁亚克一直保持着亲密的关系。卡尔在出版社工作了47年,最后成为新闻主编。2005年,长期和骨癌作斗争的卡尔去世。

-----------------------------------------------------------------------------------------------------------------------------

       不得不说,这部电影在卡尔跳上图书馆桌子的那一刻就把我牢牢地吸引住了。之后四个人偷进图书馆的那个情节让我觉得这简直是整部电影里最赞的了,为了共同的目标,为了文化的改革,这是一种义无反顾切无所畏惧的精神。
       我太想花巨大的篇幅来描述我心中的卡尔,可是原谅我的词穷,我翻遍脑海却只能想到“放浪形骸”这个词,但是我又觉得用这个词来形容他实在太过肤浅,毕竟他是那样一个人,一个想让我冠以他“伟大”的人。正是这个来自圣路易斯的青年,把金斯堡,凯鲁亚克和巴勒斯聚到了一起,而他所提出的“新视野”也成为了垮掉的一代最初的纲领。他挚爱兰波,崇拜尼采,欣赏勃拉姆斯。出身于中产阶级家庭的犹太青年金斯堡曾这样形容卢西安:“他是我见过的最像天使的少年,长着一头金发”,并在日记中写到:“他是我的初恋。” 可以说“垮掉的一代”是因为他的引领,因为他的启发,才在那样一个文化需要改革的年代里,让诗歌打破了传统的束缚,留下了那么多美丽的诗篇让后世的我们看到。对于卡尔的杀人事件,我宁愿相信事情的真相如电影中讲的那样,或许是因为我病态的喜欢着精神失常的人的性格,而卡尔最后谋杀凯默若正让我觉得他是精神失常才会那么做的。正如电影里的那句“你需要他,和他需要你一样多。”卡尔的懦弱在于他知道自己的爱,却不愿意承认,凯默若的悲剧在于,他知道卡尔的爱与懦弱,却还放任自己的心去爱他。
       够美,够骄纵,够虚容,够叛逆,又天真又暴戾,既脆弱又残忍,一生在追逐自由与回到规则中矛盾,在渴望爱的同时破坏爱。不记得是从哪儿看到的话了,拿来形容卡尔最合适不过:“如果你自成一个宇宙,以你的名字命名你的星球。他们是否在你的轨道上并不重要,重点是你甘愿成为他的行星。从黑夜到黎明。 ”
       既然是“垮掉的一代“的故事,那么片中必定会有各种劣迹斑斑的行径。用酒精和毒品来激发灵感就像是家常便饭,感官上的沉溺幻化成了思想的泉涌,打字机上的舞蹈让幻觉变成了白纸黑字的真实。如果说这些举动还只是堕落的个人行为的话,那么趁夜把图书馆里的典藏本换成黄色刊物则要称之为一次小型革命了。这其间的曲折暂且不表,单就是这种反叛精神就成为了日后“垮掉的一代”的精神核心,这帮成长于二战后的年轻人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英雄,他们甚至有那么些不负责任和混蛋天性,但是他们在用自己的方式改变着这个世界,或者说是挥别旧的世界。
       “Life is round that we are stuck on this wheel of living and dying.”
       这是片中经常出现的一句话,同时也暗合了影片的叙事结构。其实这个思想类似于佛家的生死循环,在本片中则意味着一种精神的无限延续。

杀死汝爱Kill Your Darlings(2013)

又名:爱杀达令(台) / 杀掉汝爱

上映日期:2013-01-19(圣丹斯电影节) / 2013-10-18(美国)片长:104分钟

主演:丹尼尔·雷德克里夫 戴恩·德哈恩 伊丽莎白·奥尔森 杰克·休 

导演:约翰·克洛基达斯 编剧:Austin Bunn/John Krokidas

杀死汝爱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