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一直忘了发。
Somethings,once you in love with them, they become yours forever.
And if you try to let them go,
they only circle back and return to you, they become part of you.
警惕着 你并不是在仙境
我听说奇特的疯狂在你灵魂里生长了好久
可你是幸运的 因为你有傲慢 你隔绝着
痛苦的你们 方能找到藏匿的爱
付出、分享、失去
至少不会未盛放就死。
人不能既体验疯狂又完整地描摹出疯狂的模样。(这是那天看完后对卢西安的想法,后来想了想,可能只是因为他确实没有天赋,也没有真正努力过。毕竟有尼采海德格尔王尔德还有一堆自杀的日本作家为鉴。)
三流作家有可能通过灵感的爆发和独特经历获得成就,但真正持续产出的伟大作家是需要“理性的囚笼”,或者说是一套稳定的秩序来控制自己的。可以是某一部分人格,某种习惯,某些持久的兴趣爱好,或者某种理念。在黑塞是对人类心灵和浪漫的持续挖掘,在村上春树是创作的自律、对运动和音乐的爱好,在萨特和波伏娃是对存在主义的信往。他们打破了社会意义上的秩序,建立了自己甘之如饴的精神“囚笼”。
而卢西安·卡尔的秩序是不断地破坏和逃离。对,没有建立。他逃离David,逃离Ginsburg,逃离Jack杰克·凯鲁亚克,逃离学校,逃离规则。他想创造他的“新视界”The new vision。但新视界的信条是什么呢?具体的运动是什么呢?磕药,逃学,偷书,偷船逃离?如果说是“逃离”或者“迷惘”,但卢西安用尽一切力气脱离社会关系,却也没有能力独自逃跑,还不断地物色着具有价值的真正作家与自己相伴。倘若他的愿望是成为与世界毫无关系的孤独勇士,他从一开始就已经失败了。他没有能够建立一个自己的牢笼,所以他最终成为一个拥有妻儿的平庸编辑,还不断地否定自己与作家们的过去,不希望将自己的经历被公之于众。
真正的战胜伤痕也许应该是平淡地面对而不是回避。卢西安像是不停地否定童年糗事的老男孩,永远逃脱不了伤痕的追击。用异性恋的婚姻事实和对作家们的作品否定来回避自己那段疯狂的日子。
如果他是同性恋,那么就会多了很多疑问,为什么推开了那些爱他的人?此举无疑是软弱而悲哀的,因为伤痕,他甚至无法面对自己。但如果他本就是异性恋,那么他的经历就像是命运给他开了一个玩笑,错在他自我认知不清,在于边界感的缺失,所以他最终又回到了平庸的生活。
其实我只能从一些堕落的行动中寻觅出垮掉的一代的影子。我也只能猜测着卢西安是因为什么而堕落的。他的行为动机是什么呢?爱得到的太容易,对文学(或者说意义)创造的盲目追求,还是逃离对纠缠自己十余年的大叔?还是综合各种因素的结果?不论如何,他终究没有逃离成功。他杀死了大叔进了监狱,终生都伴着这段伤痛活下去。
金斯堡的线虽然不如卢西安那么重要,但却是更加值得深思、与普通人更近的故事。他爱上卢西安似乎接近青春偶像剧里面的那种学霸和学渣恋爱的戏码:金斯堡有才华,有受伤的家庭和渴望独特的灵魂,卢西安有美貌,特立独行的人格,对才华的癖好和对抗伤痕的经历(尽管并不是成功的经历)。
不论如何,金斯堡确实对卢西安一见钟情了。金发碧眼的气质,在图书馆的骑着台灯念诗,他的音乐品味的共鸣--也许爱上一个人只需要几个细节就足矣。金斯堡为了卢西安他写诗,写论文,逃学,夜闯图书馆。只是为了在酒吧享受那凝固的时间,为了夜色里的一个吻。
(这里用了超现实的手法,让其他人冻结,创造了卢西安和金斯堡的二人空间。卢西安让一个女人离开她的伴侣坐进了桌对面人的怀里。这或许也暗示了卢西安破坏性的任性,还有对爱情的不信任。)
在我的偏见里,许多伟大的作家都是满身伤痕的失败者。金斯堡也不例外。现实中卢西安与金斯堡是有发生性关系的,在电影中处理成了唯一的吻,没有肉体关系,让爱保持在了最为暧昧和纯洁的状态,也让替身戏更加具有戏剧性和冲击力。毕竟,这种无法摆脱失败的感情的冲动行为,多么让人感同身受。不过另一个理由,猜测是因为这样才能更好地表达出金斯堡对卢西安的爱并不是对好奇和特立独行的偏爱和错爱(把二者区分开可不容易),也不是对同性爱情启蒙对象的向往。如果卢西安和金斯堡在破坏堕落中已经发生了肉体关系,然后再分开。或许观影者便不太敢确证,金斯堡对卢西安的爱的纯洁性。总觉得这个词不够准确,到想不出更加精确的表达了。
金斯堡的父亲是著名的诗人,他在开头对金斯堡说:write your own poem.金斯堡确实在写诗,但他在帮卢西安写。他在为卢西安完成愿望。也许他一生的许多创作,都只是在感谢卢西安的出现,感谢他的Muse。(也许有过度推理之嫌,用感谢可能显得太过崇高,如果从卢西安视角来说,也许只是在消费他的伤口)
金斯堡与父母的关系的穿插有点生硬。我无法明白这与故事内核有什么关系。也许可以作为一个群像的一部分印证垮掉的一代,但对于塑造金斯堡这个人物来说这个家庭显得有点意义太单薄了,还不如不出现。本来他的疯母亲让我对剧情发展有一些期待,但剧本没有处理这段关系,只是像陈述事实一样地穿插了母亲被送进管理所,再康复地出院的事实。毕竟是个纪录片兼文艺片,我想这是无可奈何的事情。也许导演都没能思考出如何把这部分嵌入故事里。
最后。。。①疯狂安利一下配乐。爵很香。很有氛围感,足以充分沉浸,但是也不会过分打扰你欣赏剧情(现在还不能适应提升音乐在剧情表达中的权重的做法)。所以天鹅绒金矿看得我眼冒金星疯狂截屏。。。(晕)②金斯堡是由饰演哈利的演员出演的,一开始非常出戏。就像胡歌演逃犯的时候还是会帅你一脸,是一种回溯性的偏差,即使你知道他们在努力打破的正是这个刻板印象。某种意义上来说有点悲剧吧。
③诗歌台词有点太多了,虽然很喜欢,但总觉得不足以让人充分感受其意义。就像放太多有歌词的歌一样的效果。
补充一些百度摘抄双面评价:
正面评价
该片真实还原了20世纪40年代美国学术圈的精神面貌[7]。(《信息时报》评)它超越了电影通常的限制,讲述了一些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知名人物的故事。(乔丹·霍夫曼评)导演约翰·克洛基达斯巧妙地将故事情节与拍摄技巧结合在一起。(《纽约时报》评)在片中包括了性、毒品、谋杀、激进的诗句等众多元素,导演严格的把控,使它更有说服力。(凯文·哈雷评)丹尼尔·雷德克里夫很好地诠释了充满活力、富有观察力的作家。(《帝国评》)爵士乐使片中的诗句变得更自由[8]。(美国国家公共电台评)
负面评价
该片的故事结构,让观众感到失落和遗憾。(《华盛顿邮报》评)一切都是做作的,大多数的演员,各玩各的,表演过火。(《基督教科学报》评)它的核心让人感到空虚。(罗德里戈·佩雷斯评)所有的服饰过于传统[8]。(《洛杉矶时报》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