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300万畅销书——《在路上》的前传
镜头聚焦在1944年的哥伦比亚大学,在校生艾伦·金斯堡(丹尼尔·雷德克里夫饰)通过卢西安·卡尔(戴恩·德哈恩饰)结识了威廉·S·巴罗斯和杰克·凯鲁亚克。
这里,插入一句。没错,这里的凯鲁亚克就是大家所熟悉的《在路上》的作者。而这本畅销小说,自1957年问世以来,就广受传播,甚至在我们国家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特殊时期,借由手抄本的方式大肆流传,影响了相当的一批人。



同样地,这本书也开启了美国人的“垮掉的一代”称谓。麦肯锡时代,充盈着高压、束缚的社会,造就了一批离经叛道的年轻人,在酒精、两性、音乐、禅宗里寻求着终极的解脱,反拨着一切的正统世界和人间秩序。

这些景况,也就是今天所要介绍的电影《杀死汝爱》的背景资料。影片由约翰·克洛基达斯执导,丹尼尔·雷德克里夫、戴恩·德哈恩、杰克·休斯顿主演,根据真人真事改变,并已于2013年10月18日在北美上映。
如前所述的四个年轻人因志趣相投,展开“新视界”的文化运动,后又因一桩谋杀案,而分崩离析,各自散去。
我们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杀死汝爱》的故事,也就不会有后来北美登顶畅销书榜、热度居高不下的《在路上》。



光乍泄,究竟是寻求刺激,还是真爱无敌?
当下有一种说法,说大众对于同性恋话题的讨论,或者文字影视作品对于同性取向的展现,使得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变成性少数群体,

青少年好像越来越多地有同性情节。
然而,事实真是这样吗?我们来看一组数据,即《少年与成人的性取向对比(%)》,如下表所示:



从表中不难发现,青少年和成年群体中,有一定比例的同性取向。值得注意的是,“心理上有同性恋倾向”这一维度现实,未成年占比高达13.6%,而在成年之后,就没有了数据。
对于同性恋来说,需要满足两个层面的条件,一是渴望性高潮的生理需要,二是渴望共同生活的心理需要。
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才可以判断是同性恋。否则,单纯地追求性的满足跟刺激,并没有强烈的在一起生活的意愿,是很难界定是同性恋的。
回看表格数据,青少年群体中,大胆追求探索,尝试新鲜事物,是这个阶段人群的特质,包括同性。但,未必是爱,或者恋。
影片中的主人公,在性事上,也有着大胆而多元的尝试,既是向青春的献祭,也是对世界的认知。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影片,剧中人后来都没有出柜,反倒都在异性恋的生活里各生欢喜。



成长,或许是一个亲手杀死自己的过程
影片最后,讲戴维描绘成同性恋纠缠者,卢西安·卡尔承认一级过失谋杀罪,他在少管所服刑18个月。
在那双宝蓝的眼睛里,有着对于青葱岁月、对于少年轻狂、对于前尘往事,最美的蓝。看着这份蓝,像是品了一口玛格丽特,有龙舌兰的苦涩、有柠檬的酸涩、也有粗盐的咸涩,聊以告慰不谙世事的年纪。
后来,他成为美国合众国际社编辑,直到2005年去世。这一生,他有过两次婚姻,育有三名子女。后半生,跟同性再无瓜葛,仿佛一切都随着监狱生活而消失殆尽。
威廉·S·巴罗斯离开自己的家族,在纽约过着罪恶的生活,并将自己的日常记录在《瘾君子》和《裸体午餐》中,姑妄是对过往的一份告解。
我们非常熟悉的杰克·凯鲁亚克,也选择步入婚姻,搬去密歇根州生活,回想起往事,动笔写下《在路上》的长途旅行,用以致青春。



青春,或许就是用来试错和尝鲜的。不然,当自己垂垂老矣之际,竟发现,往昔无甚可供谈资,这一生岂不是太辜负了吗?

但是,成长,又是一个亲手杀死自己青春的过程。其中,包括,青春时候,对于同性的蠢蠢欲动的渴望,和内心焦灼不安的悸动。
或者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我们生而都是“男同”,小时候会关注同性,比较大小,模拟行为,同吃同睡等等。
慢慢长大了,在同性的世界里渐行渐远,去找寻自己身上丢下的肋骨,回归到亚当夏娃的故事里,享受着禁果的欢乐,认为,这就是自己要的爱情。
END.



撰文 关外臣
编辑 李澈
排版 sen














▲点击图片即可查看文章






新【李澈学长】请扫👆二维码

杀死汝爱Kill Your Darlings(2013)

又名:爱杀达令(台) / 杀掉汝爱

上映日期:2013-01-19(圣丹斯电影节) / 2013-10-18(美国)片长:104分钟

主演:丹尼尔·雷德克里夫 戴恩·德哈恩 伊丽莎白·奥尔森 杰克·休 

导演:约翰·克洛基达斯 编剧:Austin Bunn/John Krokidas

杀死汝爱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