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窗,海边,一条无限延伸的道路,这些“是枝裕和元素”,点缀着风格鲜明的家庭影片。
从《海街日记》(2015)到《小偷家族》(2018),他用镜头的定格和白描呈现了不同的“问题家庭”样貌,却永远以温情的色调和细节的张力讲述着家庭的共性。
在影片中,即便不是传统意义上承载教育功能的原生家庭,依然有人性柔软的一面流动着,代代相传。素不相识的小偷一家收养了被亲生父母虐待的孩子,对母亲出走心怀芥蒂的三姐妹收留下同父异母的妹妹......
这些情节不禁让人发问:家庭是什么?善是什么?究竟什么才是我们应当爱与守候的?
或许,爱无定界。生下孩子的母亲,可能不比卖色谋生的女子更懂亲情。在作为社会基本单元的家庭中,成员即公民,关系即社会。无论是家庭还是社会,都不是一张标准静物画,而是在黑白光影间游移的美感。
长久以来,我们太习惯将法律当作伦理。其实,每个人内心深处都会为既成的规矩稍稍破例。是枝裕和用一种不温不火的呈现方式揭示了我们内心种种平凡却又被压抑的冲突。看似标新立异,实则诱发观众面对真实的人性讲出实话。
世界再大,推开它的门,无非是楼上的一扇小窗。是枝裕和不断消解着传统家庭的定义,最后走向了一个更为原始、更为形式化的定义——家庭定义的连续性在于空间,而非血缘的生成论,或社会构建的功能论。
在以血缘关系为家庭生成条件的反面,同样有血缘无法维系的破碎伦理关系;在以构建社会为家庭功能的说法的反面,特殊的家庭教育起到的作用反而是反社会的。
因此,即便家庭时常被看作社会单元,但它同时作为一个独立的共同体,与社会并不总是利益一致。面对在空间上具有开放性的社会,是枝裕和选择将家庭限制在较为固定、封闭的空间场景中,并不断强化这些场景的元素,以此与传统家庭定义对立。
但这种简化到空间的家庭定义让我们不觉突兀,因为传统的家庭同样有特定空间的延续和惯习。当我们习惯了这一点时,是枝裕和似乎又在问我们:那么家只是房子吗?
他不曾作出回答。影片的最后,是枝裕和给了我们一个开阔的场景,一如几部影片中都出现的大海场景——面对广阔无边的空间,经历了无数次心结与和解的那群人,最终可以算作家人了吗?
在无限空间的尽头,或许他在等待每一个人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