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街日记》刻画了三个相依长大的姐妹。她们的父亲早年出轨,母亲则在不久后弃她们而去。多年后,任劳任怨的大姐幸在父亲的葬礼上,决定收养自己同父异母的妹妹铃。
铃温和可爱,被人问起与姐姐们相处如何时,她说,挺好的,感觉自己像是“女生宿舍里最小的一个”。她加入了学校的足球社团,把刘海梳起来,露出光亮亮的额头,传球进球,颇有男孩子的风范。平日在家,主动揽下姐姐们的活儿,遇到大姐心情低谷,她私下里对其他两个姐姐说,“我们需要为了幸姐好好聊一聊”。不论是丧父,搬迁,还是遇到一样善良单纯的男孩子,铃的大眼睛始终扑闪扑闪的。这样的女孩子,不管是谁见了都会喜欢,就连隔壁的店长阿姨见了都说“你真的是一个宝物呢。”
可是当大姐决定把铃带回家之后,姨婶婶提醒说,“这可是破坏你们家庭的人的女儿。” 后来,铃遇见了三个姐姐的亲生母亲,她把头靠在墙上,留得一声重重的叹息。
被迫赋予的尴尬身份,与一个温婉懂事的女孩子本身,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家庭身份与个体之间的相互冲突,是《海街日记》里所要探讨的第一重话题。
而个体在恋爱关系中的位置,会很大程度上受自己在原生家庭中的影响。
“和也是会咬筷子的人呢,筷子都破破烂烂的。”幸一边擦拭着手里的碗碟,一边对男友说。
“我妈妈也这么说呢。”男友眼中充满爱意。
幸的男友,也是一个有妇之夫,就像她口中那个“懦弱的父亲”。如果继续为爱坚持,幸会拆散一个无辜的家庭,她会把自己背负了十几年的枷锁,强加给另一个人。善良的人,大概都是会于心不忍的吧。
而正是在这样换位思考亲身经历的过程中,幸完成了对父母的和解:年少时可以对父母关系有千万种诟病,而到了真正自己该做抉择的年纪,发现也很难。影片的末段,幸站在山头,对着铃说,“爸爸,虽然是个失败的人,但说不定是个善良的人。”
是枝裕和是一个非常善于描述人物家庭关系的导演,他的另一部片子,《如父如子》,讲述了两对身份地位完全不同的夫妻,在自己的孩子成长到7岁时,被通知当初错抱了别人的孩子。生活被一块从天而降的黑幕所笼罩,在血缘与情感的矛盾冲突面前,两家人最终达成了共识,选择了情感。
一样是身份的错位与缺失,我却觉得,《海街日记》加入了“味道”这层线索,显得更加治愈。是枝裕和用他那双仁爱之手青梅煮酒,不仅填补了电影中人物的情感空白,也成功撩拨了观众的味蕾。二姐千佳给小铃做姥姥的咖喱,小铃则为千佳做爸爸生前最爱吃的沙丁鱼盖饭,在“啧啧”的美味声,两姐妹仿佛都在向观众暗示着:如果金器、首饰赋予传家以独一无二的意义,那么菜肴、梅子酒,则使得独家记忆被人共享。这样一来,时间流逝和记忆断层,都没有想象中那般无法挽回。
最后的最后,我想《海街日记》试图想要告诉我的是,如果你的童年被你身边的大人夺走了,请慢慢找回它:当一个人在少年时就有一颗年老的心,那么当他接触这个世界,试图一点点揭开它的神秘面纱时,往往也会拥有,比常人更多的惊喜和好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