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电影节期间看的第一场电影,我所看过的用最写实手法表现出最深苦难的电影。
影片由极其绵长时间线串联起几个由圣像画师安德烈卢布廖夫直接经历或间接经历的故事——或者说,片段或剪影——组成,充斥着象征,隐晦,滞涩的意味。也许是空调温度过低,寒意彻体难以抵御。
冒险,死亡。嫉妒,决裂。怀疑,迷失。侵略,屠杀。一切仿佛源自命运,不可抵抗。
事实绝非像绝大文学作品或许多严肃史书所描绘的,天纵之才主导浮沉,普通人平庸度日。而是,天才往往更受环境摆布,如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中反复提到的,伟大人物只是历史的标签。而平凡的人,亦有平凡人的思考和挣扎,否则又何来,众生皆苦一说。
导演显然深知,任何个体在历史之洪流,在国家之铁拳,在命运之摆布下的无力。苦难之后,还是苦难,是什么支撑着蝼蚁般的人活下去?
答案是宗教。在那个时代,宗教给人活下去的力量。时至今日宗教淡出人们的生活(除绿),往事难追,没有亲身眼见闻的我们难以体会曾经宗教给人带来的唯一纯粹的精神慰藉是多么可贵,借此电影,我们终于能有些许模糊的感知。影片末尾,大钟铸成,人们欢笑,跪拜时,我想这钟便是神的意志。
神指引着虔诚的人们忍受尘世的苦难,以求洗涤自身的罪,换取天国的永恒幸福——一个我不知道也不够相信回报——我只知道,我们继承着他们在忍受后创造的一切,如此说来,要感谢全能的神。

安德烈·卢布廖夫Андрей Рублёв(1966)

又名:安德鲁卢布列夫(台) / 安德烈·鲁勃廖夫 / 安德烈·卢布耶夫 / 昂德烈柳布烈夫 / Andrey Rublyov / Andrei Rublev

上映日期:1966-12(苏联部分放映) / 1969-05(戛纳电影节) / 1971-12-24(苏联)片长:145分钟

主演:安纳托利·索洛尼岑 伊万·拉皮科夫 尼古拉·格林科 尼古拉· 

导演: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编剧:安德烈·康查洛夫斯基 Andrey Konchalovskiy/安德烈·塔科夫斯基 Andrei Tarkovsky

安德烈·卢布廖夫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