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看了这部电影之后,累得睡过去了近四个小时的午觉。本来想边看边记录对于看懂这部电影完全是没什么用的,但没想到一觉醒来竟然有一点点领悟,那么还是趁着“感觉”没有走,记录下来吧。
起初是在朋友的豆瓣上看到他标记了《安德烈·卢布廖夫》五颗星,点开发现是塔可夫斯基的电影,犹豫一下就没准备看。直到最近,就像在《伊万的童年》笔记里写的那样,想了解塔可夫斯基了,所以就看了。故事简介里写的是一个修士在战乱年代,一度放弃作画,直到最后硝烟平息,为教堂画下了伟大的作品。一向自以为看电影还算是自己的强项,但在塔可夫斯基的电影面前,在那么多人对他大师的评价,和数不清的“五星”(但我一般不会在自己弄懂一件事情之前先去看别人的解说)面前,我都很难说我从中看懂了多少。这部也同样,因为里面涉及战争,本身就不是我喜欢看的类型;又加上宗教,虽然我对这方面有兴趣,但实在知之甚少,尤其俄罗斯的信仰还是东正教,和一般了解到的基督教有点不一样……
可是即便种种理由,《卢布廖夫》依然有值得记录的东西。
--------以下部分是手写笔记的整理,仅供个人存档--------
*影片的开头,是海滩边,破败的教堂(或者说神殿),一个人坐上了热气球,俯瞰整个平原——睡水面、水中的树,是塔可夫斯基电影中经常出现的,还有悠闲的马儿。这个视角很奇特,既类似于很多电影中的航拍,但又不一样,是一种从上往下的漫游似的视角,和《柏林苍穹下》那种天使的视角也是不一样的。并且这个视角最后随着人物跌落到泥沼水坑中而结束,随之而来的是无尽的灰暗与战事,拉开了电影的序幕。
【流浪艺人1400】广阔的平原上,是塔可夫斯基电影里标志性的白桦树,但这次,并不是树林,而是孤立的树。突如其来的大雨(水),修士们来到流浪艺人的聚集地躲雨。“上帝造了修士,魔鬼造了流浪艺人”,在这一段中,修士与流浪艺人之间有相互的看:卢布廖夫的目光是悲悯的,但他的同伴的目光看上去更为冷漠;流浪艺人看着修士,仿佛他们才是异类。流浪艺人是狂欢的,与此同时背景音乐是很有宗教特色的,流浪艺人养着小羊羔,很容易令人联想到他们也是迷途的羔羊——但不禁反思,谁又不是呢?在这个性命不保的年代,信仰面临崩塌,世界的秩序混乱(狂欢),人和人之间的信任断裂,即便是相同的种族,又怎么能跟像兄弟姊妹那样认同起来?薄雾,风沙……
【费奥潘·格列克1405】开篇即是行刑的现场,一片喧嚣,高呼“有罪”与“无罪”;瞬间转入教堂内部,静穆的空间。在这一章里点出了“安德烈·卢布廖夫”的名字,说他是一个人人都赞赏的画家,但是他和真正的大师是不是差得远呢?“对任何事物要了解实质,才能说得正确”,认为卢布廖夫的画中还缺乏恐惧、信仰、淳朴。宗教美学推崇的是“淳朴元华”。基里尔(虽然到后面脸盲的我已经认不出他了……)反思:修道院像市场。这或许是当时东正教面对的问题,虽然没有中世纪时候西方的赎罪券这么明显的问题,但实际上任何地方都会有人为了名利而利用宗教,并且在战争中间,人出于对自身的考虑,会做出有违道义的事情。当时看这一段的时候,对基里尔产生了极大的好感。(虽然我后来还是忘了他= =)
在这一段里,卢布廖夫算是比较轻易地就接下了给大公爵画画的事情,与此相对的是基里尔认为应该要在教堂里严肃邀请才可以去,应该算是那种肃穆氛围的褪色了。并且有一个场景是人物在圣母像和好多好多圣徒画像中间吃红薯——一方面是觉得宗教世俗化了,我是很难想象在教堂里吃东西的;但另一方面又可以看到,他们的生活是在上帝注视下的,那是被圣母圣徒围绕着的世俗生活,虽然那些真正的圣徒在这个时代可能已经很少很少了,但仍然有这么一层意味。基里尔出走,有一条狗跟了上来,他甚至把狗打死了——是一种绝对的冷酷。
另外看到这一段的时候,真的是非常寒冷的,又下雪了,修士的衣服一般给人的感觉也是黑色的,所以真的很有黑白的感觉——后来结尾竟然是彩色的,觉得自己大概猜中了一点点塔可夫斯基的意思。
【对安德烈的激情1406】蛇,撒谎者,又是明显的比喻。死去的天鹅,也令人想起宗教绘画里的场景。这里提出了几个问题:人民的愚昧是谁的错?“如果只记恶,在上帝面前永远不会幸福。”嗯,在我有限的认识里确实也存疑,基督教难道是关于仇恨的吗?可也许耶稣被钉上十字架是为了人和上帝的和解呢?因为上帝不是全知全能的么,那么这些罪行和钉十字架的事情,也是在上帝的掌控之中吧?电影里的绞刑,在我看来实际上是重现了耶稣被钉上十字架的情形,神圣的音乐响起。难道本意不是不要再有这样的刑罚了吗?
突然有百灵鸟的歌声和火,并不是战争,而是“做魔法”,那些看上去没有开化的人,享受着仪式中的极乐,却又隐含着危险,并且这里还有基督教的隐喻里的危险——天火掉下来。卢布廖夫走进他们的世界,却反被抓了起来,他们不听他的布道,是一个赤裸的女子救了他,并且问:“爱难道是罪过吗?”当卢布廖夫离开时,镜头切到了一个老太婆的脸上,那么老的人,不能够以身体去爱了,才是可怜的。为什么伊甸园里赤身裸体,和现在的赤身裸体是两种评价呢?后来卢布廖夫坐在船上,看到了人和人之间的迫害,看到救过自己的女孩子渡河逃命,他却不能去救救过自己的人。人有的时候是软弱的,却承担着内心的拷问。这一点与他是一名修士,而那个女孩可能只是未开化的野蛮人无关。
【可怕的审判1408】这是一幅画的名字,是为公爵画的。卢布廖夫说,他不想吓人民,那是不清白的。但为什么他又没有直接走呢?“清白”又是一个非常困难的话题。以下节录一段独白(电影字幕的翻译可能有点问题):
如果我用人的 天使的语言说话
而没有爱 我是发响声的铜片
如果我有预见的天才
和各种知识和信仰
能够移动高山
而没有爱 我就一文不值
如果我抛弃一切声名的躯体交给焚烧
而没有爱 那我就毫无用处
爱能长期忍耐友善
爱不嫉妒 不自夸
不骄傲 不无法无天
不追求己欲 不烦躁 不思恶
不喜欢虚假
而喜欢真理
它维护一切 相信一切 对一切都抱希望 都能忍耐
爱永不消失
尽管先知会停止
语言会沉寂 知识会消失
因为我们知道#
在这一段的独白中,引入了儿童纯洁的笑声,后来我们知道那是公主,做着看似无害的游戏,修士也在笑着,但实际上那是在潑牛奶,是不好的。我们看到白色的鸽子,镜头无比流畅,很纯洁。
他们讨论,画壁画的问题不在于技艺,而在于用技艺使公爵闻名,这是当时攀比的风气。这些贵族们不惜花重金来修建自己的宫殿,请来修士为他们作画,看上去是遵从宗教信仰的,但宗教本来就不是追求闻达,他们却希望以此闻名,是一种悖反。在这一段中,我们所见的悖反还有很多。贵族的生活与外族入侵,牛奶流入水中,水中的小草静静生长,人却静静死去——这看似是自然界的弱肉强食,但这种叙述本身就存在这自自然然与一种竞争关系之间的悖反,我们平时总是喜欢说相互牵制的平衡,实际上却是不敢去真正解释它。《圣经》的语言作为背景朗诵,前景的影像语言却在说彻底相反的故事。
【侵袭1408】有戏剧感的战争场面。兄弟之间难以和睦。战争与祈祷的歌声之间的张力,他们连教堂都不放过了,非要去撞开大门,也只是“可惜”教堂,而并非对信仰有任何虔敬和畏惧。在这种情况下,神的力量会降临吗?但是人们连“信”都要抛弃了,凡世的彻底堕落,外面的战火,看上去和末日相似。公爵这样的人,并不是外族,他了解自己的宗教,却依然做这样的事情,叛徒到什么年代都还有,就连主教抛弃了民众(如果我没理解错的话)……虽然电影的场面看起来并不是特别恢宏,但那种毁灭的感觉还是非常真实的。天鹅又出现了,死亡没有痕迹,人类的灭亡到底怪罪谁?明明是自己咬自己。
“邪恶有了人的外表,所以企图除恶就是企图杀害人身。”“上帝会宽恕,但我们自己不可以。”所以基督徒要生活在忏悔中?“天堂那里,完全不是想象的那样。”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事情。
又是下雪,静谧,有马的声音。
【沉默1412】饥荒:教徒要怎么解释天灾?上帝就这么喜欢惩罚吗?如果长久的缺乏爱,要怎么继续呢?除非是绝对的修行。
失散的人重逢。给狗吃肉,疯姑娘(女孩子原先是最纯真的)因为饥荒而被异族人玷污。
一个很凶的神父,让忏悔的人抄圣经。神父可以替上帝惩罚吗?本应该是替上帝爱的吧……
【钟1423】
欺负圣徒是罪行。但圣徒也是普通人,难道欺负普通人就可以了吗?
钟和教堂是联系在一起的,连钟都没有人铸了。要重新塑造起来就要铸钟。
雨中滑倒,找到黏土。这一段在看过去的时候觉得太俗了吧,但后面是真觉得好。因为那个时候非常需要一个奇迹,事实上这个少年的成功也就是一个奇迹。他找到黏土之后热情呼喊,是如此发自肺腑,是整部电影中让人觉得很舒畅的一次,像是在宣告。虽然这个少年依然没有让我很喜欢,因为他也是比较自以为是的,并且有点失人心,“你的父亲不是这样对我们的”,脾气也不好,指使别人做事情的时候说“你是修士”,但实际上修士去做事情的时候可不是因为他是修士这个身份所以做,而是出于内心的。但他确实是给电影快要到来的结尾带来了希望的人。在这里再一次感到圣经故事的感觉,是一个百废待兴的时代,是人们相信“铜钟的奥秘”的时代,是说“绘画的天才是上帝给的”,如果不用来画圣像可就浪费了……
依然能看到世俗的杂音,比如铸钟是需要钱的,宗教和钱已经分不开了,在撞钟的时候,背景声里有很多窃窃私语——但是,钟终于敲响了,所有人都快乐,人群被钟声聚集起来,整个民族都好像重生了。少年瘫倒在一旁,说出他其实并不知道铸钟的奥秘,但无论如何他成功了。这份荣光不是为了任何名利,只是发自内心的。也是在这个时候,卢布廖夫决定要去三圣教堂画壁画了。
灰烬中的烟。然后就有了色彩(天哪,看到这里的时候我都快哭了……),是特写的卢布廖夫的壁画细节,上面不仅有圣母圣徒,还有骑着马的战士。这一刻民族的历史也融入进了他们的宗教信仰之中。想:无论是战争中的那些人,还是更早时候被写进圣经里的人,他们被画在画上,却曾经也是有血有肉的啊……
然后,竟然还有,细雨,绿洲,悠哉的马儿——实在是太“塔可夫斯基”了吧!当然是真的,这个结尾太好了,一下子舒了一口气,有些东西已经沧海桑田,而有些东西依序生长。
----------------------------------------------------------------------------------------
小小总结一下自己的感觉:
烧毁
铸钟(凭借一己之意念与众人的付出,在雨中找到黏土虽然看上去平庸,但可以说是神来之笔。)
色彩的出现,壁画
马儿(既是战争中的马,也是田园牧歌中的马。)
给自己的启示:其实也没有那么难以进入的电影,认真看下去还是会有收获。不一定要很懂历史,而且有宗教元素的电影也没有说目标观众就是教徒,世间最基本的道理和情感还是共通的。
虽然看这个电影真的太累了,大部分时候确实很煎熬,而且如果用电影来丈量人生的话,很可能不会看第二遍了……但以后还是会再看塔可夫斯基其他的电影,只是不是近期。

安德烈·卢布廖夫Андрей Рублёв(1966)

又名:安德鲁卢布列夫(台) / 安德烈·鲁勃廖夫 / 安德烈·卢布耶夫 / 昂德烈柳布烈夫 / Andrey Rublyov / Andrei Rublev

上映日期:1966-12(苏联部分放映) / 1969-05(戛纳电影节) / 1971-12-24(苏联)片长:145分钟

主演:安纳托利·索洛尼岑 伊万·拉皮科夫 尼古拉·格林科 尼古拉· 

导演: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编剧:安德烈·康查洛夫斯基 Andrey Konchalovskiy/安德烈·塔科夫斯基 Andrei Tarkovsky

安德烈·卢布廖夫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