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再看这部电影,抽空将一些观影笔记记录于此(第一部分)

1.Yefim在来到教堂准备乘坐气球的这个过程中,导演省去了人物爬楼梯的动作,时间被主观的压缩。我以为此方法可以使整个第一段落更虚和具有象征意义。

2.卢布廖夫,达尼拉和基里尔路过流浪艺人们的住处请求避雨时,进屋的过程时间被主观延长。

3.对于流浪艺人世俗生活两面性的描绘,表面上讲的那些个低俗的笑话是为了抚慰这个落寞的群体的伤痕。记得芦苇曾说对于一个编剧来说最难的其实不是题材,不是人物,甚至不是主题,而是对于语境的把握,我认为这个电影很好的诠释了这一点。

4.在安德烈他们进屋时,矮个子,谢顶的流浪艺人开了基里尔的玩笑,最后招致了基里尔的报复(告密给巡逻队)。在这里流浪艺人这个配角也拥有了一个比较独立的人格,他的爱表演的放荡不羁的天性与基里尔善妒的,保守的天性自然地起了冲突。

5.基里尔说:“上帝创造教士,而魔鬼创造了流浪艺人。” 紧接着,一个由左向右的慢速摇镜头,这段摇镜头中比较重要的三个点依次是 矮个子流浪艺人落寞的表情,睡着的达尼拉和消失的基里尔。矮个子流浪艺人的落寞是为了与之前的才艺展示做对比,加强人物的共情感。沉睡的达尼拉是为了暗示时间的流逝,这与影片后期达尼拉的消失互文。消失的基里尔此时其实是在屋外与巡逻队告状,但透过卢布廖夫望向窗外,大雾遮挡住人物的面貌(这一笔实在是妙,塔尔科夫斯基的诗意来自大自然)只留有轮廓,给观众创造了一个悬念,此时画外音也参杂进来,会让观众误以为是窗口外的人在交谈,但紧接着转外景的时候,我们得知声音其实出自屋外打闹的两个流浪艺人!

6.安德烈三人和带走流浪艺人的巡逻队隔岸而行,象征着命运的不同走势,颇具玩味。临近转场时,雾起!

7..第三章节的开头是在行刑场,基里尔在近景,远景是即将被处决的囚犯高呼"别害我,我无罪“。与上一章节完美的专场,意味深长。

8.基里尔刚入教堂时,一个类似于扫帚倒地的声音,增强空间感。

9.费奥潘.格列克以躺姿面对基里尔的站姿,昭示出二人的地位关系和性格。格列克对基里尔说“为什么这样看着我,看那边。”(基里尔看名利重于信仰!)

10.格列克并未如基里尔所愿,亲自去邀请他作画,而是派了助手前去邀请卢布廖夫。使者在邀请鲁布廖夫时从马上摔下的造型以及这里 基里尔 鲁布廖夫 以及使者的构图关系。

11. 基里尔在自己的房间内思索着关于东正教教义一类的东西,看似平和。但随后他起身走到门边,这时即将跟随鲁布廖夫前往莫斯科的一个小助手进屋,基里尔显得不耐烦起来,将其赶走,嫉妒和愤怒化身为火焰和人物身后的阴影被外画出来!(基里尔情绪变化的层次),当他再次独处时,他用手蘸水将火焰掐灭(回归冷静)。

12. 安德烈与达尼拉告别时的烛火。(不同形状火焰代表不同的情绪)

13.基里尔在人群中,愤怒与嫉妒的恶魔再次被激发出来,雪地里愤然离去,雪地的设置将第三章节的高潮表现的淋漓尽致,这一章节的主角是基里尔。狗的使用秒到毫厘。

14.安德烈不断的拆Foma的慌,毒蛇出现象征谎言。

15.


安德烈·卢布廖夫Андрей Рублёв(1966)

又名:安德鲁卢布列夫(台) / 安德烈·鲁勃廖夫 / 安德烈·卢布耶夫 / 昂德烈柳布烈夫 / Andrey Rublyov / Andrei Rublev

上映日期:1966-12(苏联部分放映) / 1969-05(戛纳电影节) / 1971-12-24(苏联)片长:145分钟

主演:安纳托利·索洛尼岑 伊万·拉皮科夫 尼古拉·格林科 尼古拉· 

导演: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编剧:安德烈·康查洛夫斯基 Andrey Konchalovskiy/安德烈·塔科夫斯基 Andrei Tarkovsky

安德烈·卢布廖夫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