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雾(嘉宾)
关于作者视角独特性和所谓“存在即事件”

夕雾|现于日本崎玉大学研究苏俄文学
(小滕:嘉宾讲的深入浅出,非常受教。文末有好玩的插话环节,不看不是人。)

本场沙龙我们选择了塔可夫斯基的《安德烈 鲁布廖夫》来做放映,这部电影是公认的塔可夫斯基最好作品。塔可夫斯基的影片往往被称为“难以理解的”“不明觉厉”的。我想通过苏俄文学中关于作者视角独特性和所谓“存在即事件”的角度来和大家分享这部电影 。
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位苏联时期的文学理论家——巴赫金。巴赫金曾是个被埋没一生的怪人,后才被法国人挖掘出来,走红了欧洲。他的理论影响了现在无数耳熟能详的理论与哲学流派。个人认为,理解苏俄的艺术作品可以在巴赫金的研究中找到具有代表性的苏联时代文化思路。

俄国文学有他本身的理论成型期和成熟期。普遍认为俄罗斯在十九世纪以前,除了一些史诗--如《伊戈尔远征记》—以外,不存在文学。所以俄国文学可以说是拜普希金为其鼻祖,而其后名扬于世的“现实主义”手法,则是由一位出生在乌克兰的名叫果戈里的作家,在圣彼得堡描写市民生活琐事的记录而开创的。于是这一派起先就被称作为彼得堡派。这一派的主要成员有我们所熟知的,如普希金,莱蒙托夫,果戈里,陀思妥耶夫斯基,屠格涅夫和人生只有少量时间存在于这座城市的列夫・托尔斯泰。其中屠格涅夫由于人生很长一部分时间在国外度过,所以在当时有很高的国际声誉。他的葬礼在俄国也享有了国葬的待遇。

再来简单说一下俄罗斯文学理论的起步,不能说它完全等同于文学批评或者文学评论,因为就像之前有人指出的那样,俄罗斯的文学评论早已有之。而对文学赋予一种“科学”精神,来加以研究和考察,而建立起的“诗语言研究小组”(OPOYAZ)是这一支文学理论思潮的起始滥觞。这一文学理论研究主要将目光聚焦于两个方面,一个是文字的声音和其意义之间的关系,看到这里您可能会怀疑这套理是否能解释文学现象。其实不光我们现代人,即便是当时参加这个组织的成员,在后期也分裂成多个小组。而发起者之一(基本可以理解为主要的发起者)的什克洛夫斯基又把这一论战的中心加以修订,认为讨论的重点应该放在“内容”方面,而不是在“声音”上争论个你死我活。这个转变也就巴赫金后来在批判形式主义流派时,主要的攻击着力点。他们的另一个理论叫做“陌生化”也翻译成“异化”,这个原本被发扬光大与马克思的作品中的词汇,也经过了一次所谓“异化”,而成为了俄罗斯形式主义文学理论的中心代号。

巴赫金认为,文字经过重新的组装修饰而达到不同的印象的这种概念如果可以简单的理解为所谓异化的话,那么所谓异化的根本可能不是手法的高明与否,而是作者本人的内在思维逻辑所决定的。我们能搜集到的他本人所写的早期残缺手稿中,到处充斥着类似的反驳形式主义的论调和为此而提出的诸多理论。
他的早期理论,主要可以归纳为审美观照理论。在这个理论中,他提出了我们的题目中的那个难解的词儿---存在即事件(bytiye-sobytiye)。

请试着想象一个放在桌上的俄罗斯套娃。您知道这种套娃最起码里面内包两个次第小一号的本尊。我说这个套娃不单是俄罗斯文化的,也是巴赫金初期美学为主的俄罗斯前卫艺术流派—构成主义的主要逻辑。
至少巴赫金认为,一个人在欣赏一幅画作的时候,他自然就能拥有他对这幅画作的天然的“外位性”。还有一个地位是这个观赏者努力按照自我逻辑追寻作者的创造这个作品的构思和思路的这个拉近作者和审美者双方距离的地位。在这个地位上,我们才说“哭的稀里哗啦”,或者“好看!”,“美!”,“这幅画的几何学原理是…,它体现着古罗马的罗曼式风格的建筑”之类的感慨。而俄国人,或者说至少巴赫金在这一点上增加了另外两个选项,这两个选项是次第的关系。其一是,“我”在看这幅画作的时候,看到的不光是画,“我”还看到了“作者”。任何作者都应该是实实在在的人,任何人都有实在的情感,这个情感是共通的。所以我在看画的时候,联想出了作者在创作这幅画时的状态,他修修补补,在他自己的画室里,因为某日夕阳强烈的光线,影响了这位作画人的“眼光”,所以在配色的时候整整把那个色彩加深了8个层级。在它被完成后,作者立在它前,仔细复查它的时候,他发现了这个瑕疵,于是还是那个“我”在印象里,产生了作者蕴含多重意义的表情,和他表露出部分明确意义的凝神注视画板的眼神。我能想像到这些,因为这个人是“我”,“我”在这个位置上,也参与了“作者”的创作。
而我们刚刚说的另一个地位,就是我再继续往后退出一步,有时分情况可能要退两三步,这时我们看到的是那个刚刚在画前畅想的自己,现在这个“我”看到的是刚才那个畅想的我和画,二者的区分是不大的。现在这个“我”觉得刚才我畅想的那些个内容,已经全部包含到刚才那个我的形象里去了,而这个形象跟现在的这个离画布足有四五步远的“我”看到画面的美感是溶为一体的。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刚才那件事情的存在,它的合理性可以认为就是巴赫金所说的“存在即事件”。

(龙珠小滕插话时间:这么一看,咱们观众参与电影放映,观看电影的行为,也是参与了作者的创作。电影和我们的生命体验紧密相连,激动不激动?)

(嘉宾谢老师指导小滕插话:没错,你也在参与作者的创作,因为你和作者同时回看他拍的片子的时候,在你产生出来的意义跟在他产生出的意义是不同的。但片子是一个独立个体,它包含无限的意义。这个罗兰巴特是这么解释的。 )

(嘉宾谢老师再次指导小滕:但我们要是打破了这个创作出来的作品的生活性,作品就会被质疑,抱歉我刚才没提生活性这一点。生活的意义才是我们接受艺术作品的积极理解点。)

(小滕认为:谢老师真是能把文学理论讲的深入浅出。不来此次放映后悔一辈纸!)

吉林操行零分电影沙龙
时间:17.4.29 18:00
片目:《安德烈 鲁布廖夫》
地点:leaf charm 茶木
时长:180min
吉林市北京路乐乐小吃东行20米加油站旁
费用:预付5元
报名联系: kkaxibos (搜索微信号)

安德烈·卢布廖夫Андрей Рублёв(1966)

又名:安德鲁卢布列夫(台) / 安德烈·鲁勃廖夫 / 安德烈·卢布耶夫 / 昂德烈柳布烈夫 / Andrey Rublyov / Andrei Rublev

上映日期:1966-12(苏联部分放映) / 1969-05(戛纳电影节) / 1971-12-24(苏联)片长:145分钟

主演:安纳托利·索洛尼岑 伊万·拉皮科夫 尼古拉·格林科 尼古拉· 

导演: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编剧:安德烈·康查洛夫斯基 Andrey Konchalovskiy/安德烈·塔科夫斯基 Andrei Tarkovsky

安德烈·卢布廖夫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