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比较喜欢这部影片,也阅读了原著小说,主要说影片给我带来的感受和分析影片的几个镜头,也顺带提下我对影片与小说差别的看法,最后对影片的同性因素小说下。
关于影片本身:
第一个方面,英国的温文尔雅正中我的下怀。电影里灰暗满尘的古堡、午晒闲至的河边、绿草茸茸的道路、懒散奄奄的钟声、高雅肃静的服饰、古典气息的音乐。都是很舒适的元素,整体感觉很棒,我很喜欢稍灰暗的色调,并且是英腔的,我个人是英腔的粉丝。
第二个方面,是电影镜头。第一、三集里绞刑架绞刑的镜头,刑犯对象分别是男人女人,男人被推着,双脚没绑绳子,挣扎小会才结了,而萨克斯比大娘绑住双脚,立刻没了气息,这种压抑到极致的场景,在电影中应该有重要走向和意义的,而且出现在开头和临尾,很有对称感;第一、三集都出现了刻手指形状的地板,第一集特写两次和第三集一次,第一次苏珊不小心误过,顺接着炉火前,莫德向苏珊道歉,而苏珊打趣的回应,逗笑了莫德,前者外向开朗而后者内向严肃的个性对比起来,更意指苏珊能打动莫德,第二次依旧是这种情况,但说清两人之间的界限和位置(我认为是暗示苏珊处在劣势,处在两人彼此了解方面的劣势)。第三集则是苏珊主动跨过去,两人公平相待,而苏珊接受了真实的莫德,这种对事物打特写的镜头挺有象征意味。 这一类镜头,我觉得的,主要是形式很美,让人清晰不会混乱。
第三个方面,电影的内容。影片背景是英国维多利亚时代,最好又是最坏的时代。人与人、希望与绝望、真挚与虚伪、高贵和卑劣。人们爱人、恨人、骗人和杀人。我主要从四个角色铺开。绅士为偷财产,赶走莫德前女仆,骗苏珊送疯人院,威胁逼迫莫德,感情没有变化,是完全残酷无情的;萨克斯比大妈送走亲身女儿,把养了二十一年的苏珊送进疯人院,而莫德在污浊的环境长大,她也无法推脱责任,是虚荣至极和麻木不仁的表现。但她付出生命保护了莫德,对所作所为忏悔,以及希望莫德不要告诉苏珊真相,对苏珊说不出口的话语。萨克斯比有感情的转变,是其血性和人性的觉醒,补偿了莫德,让莫德和苏珊获得幸福;莫德因为舅舅压迫变得冷漠。但苏珊却急速打开了莫德的心,有了爱情,莫德是热烈的。当莫德还是莫德李时,并不喜欢妈妈,也痛恨舅舅,但得知萨克斯比大娘是生母又询问父亲是谁,她仍渴望亲情;苏珊被呵护长大,成长在‘’市井‘’环境,单纯率真,爱戴萨克斯比大娘,拥有配钥匙的手艺,也许早暗示结局。与莫德相爱,逃离疯人院,萨克斯比大娘视作珍宝。我个人认为苏珊是影片的灵魂人物,是人性美的一面胜过人性丑的一面,人性美的一面唤醒人性美的一面。
关于影片和小说差异:
一般相对应的长篇小说和影片有什么差异(考虑先小说再电影)?
第一个是形式,小说是静态文字和意识想象,电影是剧本和镜头,两者是不同的艺术方式,美的着力点不同。基于原著小说,电影可以冗长赘余,也可以更深入人心。第二个是时间,电影按几小时来,因此对原著内容大幅缩减,保留基本框架。或者,为使观影效果更甚,改变结局,能自圆影片,便算好片。第三个是小说可能不完美,原著小说在某些细节方面处理不够好,不大符合人物性格,那电影可以弥补,二次创作完善。
《指匠》小说和影片的差异在哪里?
首先,小说的心理活动描写比较多,但我觉得,描写心理活动是小说的优势(文字本身可以细腻,而小说有几百页甚至千夜,即使再描写个几页,达到篝火流水的效果,也不突兀)。倘若,电影也如此效仿 (小说有描写苏珊和莫德的感知,借触觉、听觉及视觉和类似意识流的表达),镜头若有多次表情肢体及静物特写,就会怪异和莫名其妙,喧宾夺主,主题不清(有爱情还有骗局),所以演员表演应该融合到镜头故事里,才不显突兀。总体,电影改编的很成功,电影难以衔接小说的情节也顺畅。
关于影片同性因素:
我认识的社会,同性恋仍属敏感词汇,虽然不少地方已合法同性婚姻。可维多利亚时代同性是不被尊重的,小说里绅士嘲笑莫德,苏珊也胆怯过,大家对绅士和莫德的对话不明就里。同性影片,有几部拍摄非常好,像《卡罗尔》、《断背山》和《单身男子》等等。也许这类感情异常真挚,稍微拍的好,就非常好。电影里,莫德和苏珊一起的镜头,很漂亮。两人狂笑地走坡道,苏珊给莫德修指,苏珊鬼脸地向莫德指手指板,是日常的温情;而苏珊为莫德磨牙,河畔边苏珊和莫德躲雨,莫德的新婚之夜妻子该做什么,莫德炽烈地扑倒苏珊,莫德吞咽地表白,是爱情激烈喷涌的时刻。两人试探和逃避,抓住了爱情与个人矛盾的一面,而最终莫德向苏珊坦诚与道歉,苏珊接受如此真实的莫德,实现爱情和个人统一的另一面。
总之,爱情是永恒的,有生命力的话题。同性的爱更值得尊重。《指匠情挑》是部好的爱情影片,我推荐观看。

指匠情挑Fingersmith(2005)

又名:指匠

主演:伊莲·卡西迪 莎莉·霍金斯 艾美达·斯丹顿 鲁珀特·伊文斯 

导演:Aisling Walsh 编剧:莎拉·沃特丝 Sarah Waters/Peter Ransley

指匠情挑的影评

G🌈
G🌈 • S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