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闻盛名,很多年前就看了这部BBC精良制作的迷你剧,但当时仅限于看过,惊叹于其中思维缜密的逻辑骗局和细腻含蓄、静谧流淌的情愫,并未深思其中的细节。幸而最近腾出了一段空闲时间,读了原著的《fingersmith》,更是彻底沉浸在华老师所创造出的禁欲又放荡,隐忍却多情的维多利亚时代。电影的结构和节奏已经很好,但由于篇幅限制,书中的很多情节没有展现出来。

原著与影片一样,也是分为三部分,第一章是从苏的视角进行叙述,第二章是莫德视角,第三章是高潮和尾声,也是对整个事件的解谜。

影片一开始就是潮湿拥挤的兰特街,女主角之一苏珊·程德的独白,在书中可以很细致地了解到苏长大过程中的经历。

苏小时候发色很浅,惹人怜爱,被街上一个女孩拉去剧场要饭,正好看到了在上演的《雾都孤儿》,这个对本作影响至深的历史名作。苏被剧场的混乱吓哭了,回到家萨克斯比大妈狠狠打了带她去的那个女孩两个耳光。

萨克斯比大妈每天搂着苏入睡,用醋把她的头发洗得发亮,赶走来调戏苏的小男孩们,对苏呵护备至。可以看出虽然兰特街穷困混乱,肮脏邋遢,苏却是没有受到一点伤害长大的,因此她单纯热情,充满了活力。也正是因为萨克斯比大妈在她心中的地位,让她宁可伤害爱人也要坚持配合这个残忍的阴谋,执着于讨得大妈的欢心,让家人能摆脱贫穷的生活。

而电影是去掉了书中关于苏成长过程的叙述,直接将最能体现苏性格的部分表现出来:从小她便勇敢地在窗边看着犯人被执行绞刑,眼睛都不眨一下。萨克斯比大妈只收了七个月的钱却把她抚养长大,身边还有疼爱她的易卜生大叔和朋友丹蒂,纵然生在贼窝却没有贼性,开朗乐观又真诚。

电影安排得很好的地方是此处衔接的是莫德童年的独白,并没有用原著中由苏的第一人称整个叙述到被设计抓进疯人院,再切换成莫德的方式。电影由苏的童年直接转到莫德的童年,通过对比的方式更直观地展现两个女主角不同境况下形成这样迥异性格的原因。

莫德的童年一半的记忆是在疯人院,年幼的她所拥有的叛逆个性,被后来阴暗的荆棘山庄给消磨了大半。

书中对莫德的童年有大段的自述,舅舅李先生是个性格古怪又猥琐的藏书家,小莫德不愿意戴手套,舅舅就拿珠子手串狠狠抽打她的指节;在地上哭闹,哭到嗓子出血,换来的是被关进冰房的惩罚;因为出于好奇说出来的话,女仆把肥皂塞进她的嘴里以至舌头破了流血;每天面对的是日复一日抄写舅舅的情色书籍,直到看了如此多的充满欢愉欲望的文字也让她毫无波澜。

在这种情况下成长的人不可能不受影响,为了报复和刺激女仆,莫德用女仆亡女的名字给小猫起名,因为新女佣阿格尼丝“纯净如牛油”,让她想起当年的自己,莫德便恨了她,找借口打她打得越来越狠。

在充满恶意的环境长大,让莫德的心里也埋下了邪恶因子,这让她不断地陷入自我厌恶的循环,舅舅认为他的书籍是在一点一滴地给莫德喂下了毒药,莫德也在多年的精神折磨中意识到“自己的嘴唇有毒”,已经不再是当初疯人院里纯洁叛逆的小女孩了。但莫德并未被强压在身上的命运打败,依然无比渴望自由,直到绅士带着一个被策划了十几年的阴谋来了布莱尔。

这里原著与电影有一个差别,书中长大后的莫德与苏是17岁,在影片中则是21岁。

绅士来到布莱尔向莫德兜售邪恶的自由,莫德也同意了与之合作,原本事情在按原定的轨迹发展,直到莫德冰冷的心被苏融化。

某一个夜晚莫德又坠入噩梦,苏温柔地用手臂揽着莫德,对她说“乖孩子”。

早已用冷漠给自己筑成围墙的莫德感慨地想:“布莱尔不再相信我的乖巧,已有多久?但她相信”。在莫德的眼里,苏已经有了不一样的意义,“她太直率,太散漫,太自由。她打哈欠,她东斜西靠,她擦破皮肤,她抓挠”。

随着朝夕相处的时间越来越长,莫德明知道苏是来骗自己的,却还是无法控制地对苏产生了爱意。对于一个每天处在布莱尔这个循规蹈矩、枯燥乏味世界的人来说,苏就如同阴云密布的梅雨天气里,驱散阴霾的一束光,让机械运转的每一天都赋予了新的意义。

书中莫德“对她日渐习惯,习惯于她的活力,她的温暖,她的一颦一笑,她不再是恶毒圈套里那个无知替身小苏,而是一个有过往,有爱有恨的姑娘……我害怕未来本身,惧怕随之到来的,种种陌生的,难以控制的情感”。

从很多细节能看出,其实莫德比苏更早爱上对方,也可以说苏对感情方面有些迟钝,甚至绅士发现莫德的感情都比苏要早。

在莫德外出画画的时候,苏靠在反扣的木船边睡着了,莫德拿着画笔看愣了,颜料顺着笔尖滴落在裙子上。她眼里对苏的渴望被绅士一览无余,掌握了她内心秘密的绅士狡猾地说:“我觉得你并不爱我,你的爱另有其人。”

莫德也终于感觉到舅舅书中所描述的那种对所爱之人身体的渴望,那些曾经看来是淫词艳语的文字,都变成了真实的感知,驱动着她贪婪地注视着苏的一举一动,期待着苏的每一次触碰。

在莫德“勾引”苏的那晚,书中也清楚地表现了莫德的心路历程:“我感觉到那种坠落,那种塌陷,我在流淌,如水,如墨,她俘获了我的生命,还有那颗战栗的心。”

面对黑暗中迸发出的冲动,苏也情不自禁地唤她“我的珍珠!”

在释放了压抑已久的欲望和情感后,莫德心中的甜蜜不断发酵:“她触发了我的生命,我的热切,一切都变了……我的心中如同充满了光和色彩一般,充满了对我和她共同生活的期盼。”

莫德打算在苏醒的清晨就向苏坦白一切,哪怕得到苏的代价是可能要失去她最为重要的自由。而苏却退缩了,她不知道怎么带着莫德这样一个贵族小姐在凶恶脏乱的波镇生活,不知道放弃了计划萨克斯比大妈会对自己有多失望,不知道怎么面对约翰的嘲笑——她爱上了一个女孩。

苏的反应深深刺痛了莫德的自尊,此时的莫德内心必然充满了以为自己被骗的挫败和屈辱,冷漠的自我保护机制逐渐修复,注定横亘在两人之间的沟壑因为苏的犹豫不决而再次出现了。

莫德选择继续配合这个阴谋也是没有办法的事,她已经被荆棘山庄圈禁了太久,现在绅士是唯一一个有很大把握能让她脱离这里的人,如果错过这次机会,不知道还会不会有下一个人能救她出去。且根据当时苏的反应,她也不敢再对苏说出这个计划,因为如果失败了,她将永远失去了自由——和苏。因此书中莫德的独白这样说:“不是轻蔑,不是恶意,而是爱——让我最终伤害了她。”

苏被关进疯人院后,正如电影中所表现的那样,被打,被浸冷水,因为对莫德的爱而被看护羞辱,她靠着对萨克斯比大妈的思念和对莫德的恨意支撑着她捱过疯人院的折磨。

但是在书里,夜里醒来时,她看到一个病人同莫德有一样的习惯,在睡觉时喜欢把头发拢到后面,随后的梦里便梦到了莫德躺在自己身边,她只能羞耻地期盼梦不要断。虽然一次次给自己恨极了莫德的暗示,作为逃出疯人院的动力,但是控制不住思念莫德的心。

同时,被困在兰特街的莫德,了解到了骗局的真相,再联想到苏的处境,更加心心念念想去救苏。为此,莫德想方设法支开丹蒂逃了出去,跑遍了半个伦敦,走了整整一夜,双脚被磨破流血,终于找到了霍陲先生。本以为遇到了肯帮自己的人,却差点被送去贫困女子收容所。无奈之下,莫德只能返回了兰特街。

另一边,苏在查尔斯的帮助下终于逃了出来。在屋里对峙的时候,莫德害怕绅士回来撞见苏,希望她赶紧跑,还用温柔的语气安抚精神紧绷、情绪激动的苏,并试图用手触碰她,被激动的苏用刀子划伤。在这段高潮的最后,莫德为了保护苏,明知后果却还是一刀捅死了绅士。

一切结束后,莫德为了不让苏发现这一切,选择悄无声息地离开。影片中,萨克斯比大妈希望苏永远不要知道真相,莫德答应时坚定的表情让人动容。

这也是为什么读了原著的人都会格外喜欢莫德的原因,她愿意为苏背负一切黑暗的事,哪怕苏会因此恨她一生,也不愿看到苏知道真相而受伤。

EC的表演堪称完美,她的脸上既柔和、甜美,也兼具果敢、坚毅。莫德的气质独特又复杂,阴郁和娴雅相融,高傲与温柔并存,爱恨交织,爱憎分明。在望着苏的眼神中的那种炙热的情愫总是难以掩藏,与绅士相处时的不屑和冷漠,EC将这样个性鲜明的莫德演绎得淋漓尽致。

原著中的苏知道真相后大病了一场,随即踏上了寻找莫德的旅程,在回到荆棘山庄时在书房里见到了她。

影片里是晴天,窗帘拉开,从未有过阳光的书房亮堂起来,两人解开了所有的误会,互相表明了心意。画面结束在莫德和苏在这样明亮的世界里接吻。

原著中则是一个阴雨绵绵的日子,房间昏暗,莫德拉着苏在温暖的壁炉边坐下,将自己写在纸上的爱,一字一句念给苏听。

两种情景其实都符合各自的风格。

影片里的荆棘山庄的镜头并非一直是昏暗的,且多次表现过莫德对于窗外阳光的向往,因此片尾以明亮的书房结尾,更显得温暖。

而书中关于荆棘山庄的描写,则一直是阴暗压抑、阴森可怖的,结尾处两人相偎在壁炉前,消散了这个山庄的阴霾和肮脏,只余两人之间干净纯粹的爱。

其实我个人认为,原著结尾的欲言又止更加有韵味,留给人无限回味的空间:雨夜,壁炉前,莫德语调轻柔地朗读着她写的文字,这次的听众只有靠在她身上的苏,两个人终于有了不需要确认就能完全感受到的爱。


指匠情挑Fingersmith(2005)

又名:指匠

主演:伊莲·卡西迪 莎莉·霍金斯 艾美达·斯丹顿 鲁珀特·伊文斯 

导演:Aisling Walsh 编剧:莎拉·沃特丝 Sarah Waters/Peter Ransley

指匠情挑的影评

G🌈
G🌈 • S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