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梅雪风
这部影片的全部秘密,都藏在娜塔利·波曼所饰演的伊丽莎白在剧场里面接受那些学生访问时所说的话里。
面对学生挑衅似的问她有没有拍过性爱戏,她没有理会老师的解围之举,而是直面了这个问题。
她说(大意):当两个人赤身裸体,在无数的工作人员的注目之下,她已经分不清楚她到底是在假装兴奋还是假装不兴奋。你能感受到那些工作人员的紧张,他们试图隐藏自己吞咽口水的声响。这时她面对的是自己的理性与自己欲望之间的张力,是自我的目光与他人目光之间的张力。每一次她会都臣服在这种张力之下。
她说的是什么呢?是忌禁的发起者,在兴奋和恐惧交织的情绪中所产生的迷醉感。是旁观者被这种禁忌搅起内心隐秘的欲望,以及想要压制这种欲望的隐秘努力。是禁忌的发起者感受到旁观者的目光时,那种更深刻的兴奋和战栗。
这三者相叠加,让他们都愿意让这场戏剧继续下去。
这段话说出了这部电影的本质,也是这部电影有意思的地方。
我们不只受到欲望的吸引,欲望受到阻碍也会产生新的欲望。后一种欲望是一种底层的对于戏剧性的渴望。
伊丽莎白就是如此。她热爱在舞台上表演那些禁忌的东西,所以说她以出演裸体和情爱镜头而闻名。从影片开头那个男邻居的话就可以听出,她在普通大众中的声名。
她显然享受那种进入某种禁忌的状态。比如她不自觉的去勾引男主角,当然,她明面上的理由可以说是去体验她将要扮演的角色的内心世界,但显然,她也乐在其中。
她为什么要直面男学生无理的且粗暴的问题?她就是要用她的直露去挑逗那不怀好意的问题提出者内心那些隐秘的地方。当她回答问题后,那些看似居高临下的提问者和旁观者隐隐的局促和不安,实际上也给了她很大的快感。
她沉迷于这种精神内部及外部的戏剧感,她对这种戏剧性上瘾,也就是对表演上瘾。当影片最后她在真正处在片场时,当导演已经很满意时,她仍然提出来要再演一遍,就是明证。
这个时候,导演的镜头特意是从片场的监视器里看出去的,这个监视器其实就是外人的目光,她在自我表演与他人的观看中不能自拔。
实际上朱莉安·摩尔所饰演的格蕾丝,与伊丽莎白这个角色具有着某种同质性。这也是影片将两者相提并论的原因。一个是显性的表演者,一个是隐性的表演者。
她对内的表演是:她是一个弱者。她坚持是他的小情人也就是后来的小丈夫先勾引了她。
她必须坚持这一说辞的原因在于,如果是男方主动的,她作为一个成年人和一个少年发生这种不伦恋情所带来的罪恶感就会减轻。
另一点,它也是一种情不自禁而且低调的道德绑架。她让她的丈夫处在了一种道德的下位,他就必须为这个女性所受到的道德上的折磨负责,这样道德负罪感就能将她的丈夫紧紧的和她捆缚在一起。这是一种隐性的控制。
对外,则是另外一种表演性,她在表演他的坚强。
如果她但凡透露出一点软弱,也就是证明了她实际上内心有着愧疚,那她的这段感情是错误的。她的不屑一顾和置若罔闻,就是对大众的庸俗道德判断的一种坚决的否定。与大众的对抗,本身就着一种难以名状的吸引力。
她必须坚持她天真的这种表象,因为只有坚持这种天真,她的不伦恋情,才是两个至情至性的人的疯狂,才是这个世界不配不上他们,而非相反。
但她的小丈夫所保留的情书,泄露了她的秘密,她显然在一开始就知道这种不伦关系的意义,知道这一切将会在社会激起轩然大波。她显然并不像自己向外界和自己所暗示的那么无知和单纯。
这封信的作用当然不止于此。它还显示了一个人天然的对那种悲剧性的热爱。从那字里行间,我们可以看出,她被他们情感关系的不容于世所产生的悲剧性弄得神魂颠倒,她显然不愿意这种悲剧性的后果真正到来,但这里面所散发的危险气息,却又如黑洞一样吸引着她。
这个小丈夫同样具有表演性,他留住那封情书,你可以理解给自己惊世骇俗的浪漫留下一个美好的回忆。但他给伊丽莎白看,这表明了他潜意识的自私。他和格雷丝一样,希望证明这段不伦的恋情的主要责任在于对方,他也希望推脱自己身上的道德责任。他与某个不明身份的女子的网聊,以及他与娜塔丽·波曼的一夜情,都在证明他对于那段感情已经失去了兴趣,他只是不敢公开的逃离或者抵抗。
这个男人和这个女人,把自己的一时的情欲纠缠戏剧化为海枯石烂的爱情。当东窗事发而产生巨大压力时,这种巨大的外力,让他们将这种戏剧性推到了极致,他们两人结成了一个精神上的共同体。他们必须要将这种关于爱情的想象落到实处,他们必须将这种骑虎难下转变为一种主动的飞蛾扑火。他们以一种玉石俱焚的悲怆感,来让他们其实并没有那么美好的爱情得以升华。
这种表演性还来自于那些受众或者是围观的群众。当伊丽莎白去当时俩人偷情被发现的地点采访时,那个老板拿出来一张报纸,那张报纸上的头条就是这个老板接受访问的照片。他显然享受那种站在照相机面前被所有人注视的时刻,这么多年了,他终于有理由义正辞严地去展示自己登上报纸的荣耀。
当事件的主角而成为一个庸俗戏剧的核心时,这些观众也因此有了一种被裹挟进一个巨大的戏剧性事件的奇异荣耀感。那些给这对夫妻寄排泄物的人是如此。那些一直给这两对夫妻下蛋糕订单的人也是如此。前者用愤怒参与到这个事件当中,后者用一种同情心参与到这个事件当中。他们都以这种参与为荣。
整部电影, 以一个奇情的桃色故事作为起点,却最终是对这样一个故事的解构。它表现的不是苦大仇深,而是一种让你啼笑皆非的对于这种苦大仇深的主动迎合,是在他人的目光和自我的目光共同的添油加醋的煽动之下,如何痛苦和自甘痛苦地一起完成一个宏大的戏剧。
所以片中格蕾丝的大儿子,他主动编造一个更耸动的乱伦故事,来满足伊丽莎白的猎奇,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格蕾丝拒绝与小丈夫探讨他们的感情问题,因为明天就是孩子的毕业典礼,也就是他们真实戏剧的一个完美的节点,她不能有闪失。
基于这种解构,影片同时呈现出真实与夸张的两种并行的质感。如果说影片的剧情都还在基本在写实路径上的话,那么本片的音乐,则有着一种明显超出于实际情境的悲怆感。这种悲壮的音乐,其实可以理解为这些人物的内心,他们都太擅于给自己加戏,就如同影片刚开始,朱丽安·摩尔只是担心冰箱里的食物不够,而音乐的强度越让人误认为这是一个世界坍塌的哀鸣。
也正是这种解构,让影片有了一种更深层次的悲哀。也就是说悲剧不只是外界给予的,也是自找的。悲剧不只是痛苦,也可能是主人公所不自知却又享受的甜美。污点不只是污点,也在某种程度成了人内心自我荣耀的证明。我们为了自保,都不得不成为某种程度的演员。但这种表演又并非完全被逼的,表演本身具有的魔力会让你乐不思蜀。在这半真半假当中,我们糊弄他人,也糊弄自己。
影片中有一个很有意思的镜子的场景, 当朱丽安·摩尔的女儿试衣服时,三面镜子,折射出一种复杂的景像,这可以说是影片核心的某种揭示:我们既当自己的演员,也当自己的观众。我们是欲望的奴隶,也是自我想像出来的完美自我的奴隶。在真实的自我、假扮的自我,以及他者的目光这三者的共同作用下,我们在受难中陶醉,在痛苦中高潮,我们获得了某种存在感——某种兼具着滑稽和庄重的存在感。
(首发于《sir电影》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