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这部影片宛如神训是高估,说这部影片沦为庸俗的乐观主义是低估。阿巴斯在《樱桃的滋味》中并非要置身于一种现实的情境,来讨论如何阻止自杀的技术性行动,整部电影更多借助一个自杀者的抽象面孔(因为自始至终我们都无从得知Bahiid自杀的理由,唯一的信息便是一个缺乏所指的姓名音符),将观众拖入封闭的沈思空间(车厢),来向观众进行哲学式的提问:存在的意义、自由意志的可能、死亡的归宿。

在影片的前半段,自杀者主导着话语的主动,这个形而上学的游魂在现实的大地上寻觅哲学的门徒,可惜人们对这些终极问题要么视而不见,要么教条地套用学院的经典;而转折点在于第三位老人上车关闭车门的砰然一声,他的声音首先亮起,始终处在画外,提示我们影片来到后半段,一场真正的形而上学答问开始,此时,作为终极问题之载体的自杀者归于沉默以一种巨大的隐匿的静谧在场,这意味着面对这样终极的问题,导演并不能掌握所谓正确的答案,被提问者只有内在的面对自身喋喋不休。阿巴斯将问题向观众敞开,他自己倒确实给出了其中一种解释,配合着其苍芜又温暖的远景长镜头,西斜的阳光,金红交错的树丛,玄静的水池,以及稳重得如时间停滞的片片黄土,来自超远古的自然力量凝聚为樱桃的滋味,给予舌尖的感知板以孔武一击。但是这样的回答是否绝妙为所谓不刊之论,阿巴斯并不加肯定,或者说,他并无这样的野心在短短一个半小时的影像中实现。他的目的不在于回答,而在于提问,整部电影有如引导观众进入灵修的冥想音乐,蜿蜒的土路有如起伏的呼吸,舒缓而富于节奏。

所以,这种提问的姿态决定了阿巴斯全然不同于通常的充斥着乐观主义与生活颂歌的俗套剧情片,但同时也决定了它并无许多人所吹捧的神启般的深度与魅力,因为这本就不是阿巴斯所期望的,甚至需要打破的神话。电影中说的明明白白,对每个个体自我来说,他者只能在理路上共情,但难以真正感受,唯有始终在途的自省,生命的答案才有可能面向自我内在掀起它绚丽的一角。


樱桃的滋味طعم گیلاس(1997)

又名:樱桃之味 / Taste of Cherry / Ta'm e guilass

上映日期:1997-05(戛纳电影节)片长:95分钟

主演:赫玛永·厄沙迪 阿卜杜拉曼·巴赫里 阿夫欣·呼罗希德·巴赫蒂 

导演: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 编剧: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 Abbas Kiarostami

樱桃的滋味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