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01-26

樱桃的滋味:有关自杀


懂不出好坏所以给五星吧!因为我没有看出问题。只是我的笔记和随想。

一部探讨死亡的影片,第一个人是新兵,埋葬自杀的人违背了他一贯接受的风俗习惯,直接跑掉了。

第二个是不愿擅离职守,所以他觉得他大概不会接受这份工作,走了。

第三个是个神学院学生,由此展开自杀的神学辩论,而无非也就那些,生命是神的赐予我们无权自行剥夺,但事实上“神的剥夺”和自尽的区别非常微妙,比如苏格拉底,他可以逃,但他没有,他是自杀吗?比如参加战争,行为自愿,这是预定了自己的死亡吗?比如罹患抑郁被逼到边缘,这种情况下很自然地会有自杀念头,这念头不是神放进心灵的吗?另一点是不准戕害人,戕害自己与戕害别人有什么不同。我想不同在于前者无疑是同意甚至渴望的。人有没有自杀的权利仍旧是个需要探讨的问题。关于沟通,神学院学生根本不懂情况如何就盲目地摆出学来的理论,是对意欲自杀者的痛苦的粗暴否定,是无效沟通。

第三个是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工作者,什么身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也曾经尝试自杀,所以对自杀比大多人更为容忍,会因为要救治贫血的儿子而接受这份工作。他非常健谈,他做的也如他说的一般:如果要帮助别人,就应该全心全意的。也就是设身处地的。他谈到自己带着自杀的念头出门,拿着绳索找到了一棵桑葚树,连扔两次也没有把绳索套上去,于是他自己爬了上去。桑葚果是如此甘美,他吃了第一颗、第二颗、第三颗,他看见壮丽的日出,对日出的感动从古至今像是本能,稚嫩的孩子请他摇桑葚树,随后便抓着吃起来,一派质朴天真。他觉得活着真好,还有很多美好之物值得眷恋,于是他带着桑葚果回去了,到家时妻子还在睡觉。他问你不想再看看日出、日落,不想再多看看?你愿意永远合上眼吗?观看和体验,人永远都喜欢。但,看上去是美好的体验挽救了他的生命,事实上挽救他的会不会是生物本能的、愈到临死愈为强烈的求生欲呢?犯人行刑前总要东张西望,像要把所有的尽收眼底,或者彻夜不睡来打牌。最后一眼,是这求生的最后一眼令他忽然发现了美。我以为这还不是真正的绝望与走投无路,不是神的召唤,神指使的自杀是死也毫无眷恋,这种自杀某些程度已经不是出于自由意志。

一些镜头运用,我觉得有趣,但是不懂。他看着泥石滚落会想什么呢,夜里去那挖个洞躺进去,次日就会被推土机倾倒的泥土掩埋,或者,我真的打算好了要到泥土里沉睡吗?亦或是回忆起了他的痛苦?他是个靠近死亡的人,他的影子站在流动的泥石旁,又被机械吞吃。他的影子代他先死,像一句反问:这是死,你真的要死吗?再是车在盘山公路上蜿蜒,蜿蜒如交谈,如试探。他在家中准备临死事宜,大概是吃东西、洗浴、弹琴再看看亲人照片什么的,身影在半透光的窗帘后移动,很有点神秘,让人猜:会不会不去了?灯光一暗,他出门,电闪雷鸣,竟恰好是满月高悬,黑云丝丝缕缕地流动,像蒙着黑纱的贵妇,又远比贵妇瑰美和深不可测。自然之美是醇厚的,令人琢磨不透的,但可以欣赏。他下车,是个中景,有种不带偏向的叙述感,他躺进去,与土壤和落叶相会,看着月亮,沉默不语,不语沉默,沉默是思绪的翻涌。打雷一次,就暗一次,更是让人想,让人猜。最后也没给个明确,开放式结局吧大概。我想这就是高明之处,若他决心不死了,这电影无非就是说世间美好生命可贵不要自杀之类的陈词滥调,有一种乏味的乐观,若他终究是死了,那么世上的悲苦就又多一分了。而结局却在问:另一个人的劝告真能如很多故事所讲述的那样产生奇迹般的效果吗?听了一番话后顿然改变的故事是否是神话?满月之美真的令人眷恋到足以活下去吗,美好能否拯救绝望?

最后摄制组的出现把人拉出故事,冲散了原先的调子,给了点明朗。


樱桃的滋味طعم گیلاس(1997)

又名:樱桃之味 / Taste of Cherry / Ta'm e guilass

上映日期:1997-05(戛纳电影节)片长:95分钟

主演:赫玛永·厄沙迪 阿卜杜拉曼·巴赫里 阿夫欣·呼罗希德·巴赫蒂 

导演: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 编剧: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 Abbas Kiarostami

樱桃的滋味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