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是先看了美版才看日版的缘故,也可能是年纪大了,关注点不由自主并不完全在阿八和教授身上,而更多关注其他人。我觉得这是日版和美版叙事上的差别,也是日版远远好于美版的地方。美版是一个精简过的商业片,情绪快餐,初看也许感人,但可回味的地方并不多。
首先日版中,关于收养八公的问题,并不是一个天使降临的剧情,而是经过纠结的。从对话中我们知道这家人家之前就有一只狗,可能已经陪伴了很多年,狗死之后大家都很伤心。因此对于八公来到这个家庭,天然就处于一种复杂的情绪中。
一开始教授也并没有那么想养八公,但女儿很坚持。接下来一系列的突发事件让情况发生变化,女儿迅速结婚离开家庭,教授也在犹豫是否要把八公送走。
这里有一个很关键的情节,教授出差时打电话说起八公,生了三个月。边上的阿姨以为是孩子,说教授老来得子很幸福。八公某种程度上是替代了离去的女儿,成为了教授的慰藉,从这个时刻起教授对八公就是亲情为主体,是真当孩子养,而不是主人-宠物的情感。
而妻子的塑造我觉得是群片中最精彩的,甚至才是串联起整个故事的另外一条线索。首先妻子对八公的情感必然是复杂的,她一开始就反对收养八公,理由是不想再经历一次之前宠物死亡的悲伤,但最终还是接受了现实。
而随着教授对八公的情感更加深入,妻子多少是有些不开心的。这里一个很东方的命题,也是电影中直接探讨的,人的情感是有限的,当你偏重一方时,也必然会冷落另一方。所以儒家说爱有差等,因为你是有局限的。你想向世界投射无限的爱,最终必然是陷入混乱。这也是白左根本上的问题。(当然基督教不是这么想的)
在丈夫人生最后的一段时间中,陪伴自己的时间变少了,情感并不在自己身上。妻子对八公的情感一定是有芥蒂的。但出于对丈夫的责任她还是尽力帮阿八找一个更好的归宿。
总有评论觉得妻子、女儿、女婿对阿八很冷淡凉薄,相对于教授来说当然是这样的,但从他们的角度考虑,代入到他们的经历,这反而是很现实也很合理的。从女儿来说,阿八到家之后她就嫁人了,跟阿八很难有什么感情,总共也就见了几次。而且她的注意力必然更多在丈夫和孩子身上,人是有限的。
而妻子一方面是心有芥蒂,另一方面也因为各种现实情况不允许。在大正时代日本女性很大程度上还是寄人篱下的,她并没有那么多话语权来决定是否要养这只狗。而她也已经尽力想帮助阿八了。
当看到阿八的报道之后,妻子才终于走出了之前梗在心里的不快,尽管没有说明,但这时候很可能她和歌山的妈妈也已经去世了。这时候看到阿八依然在等待丈夫,她更多的是感受到和阿八的公顷。这里她与阿八相处的状态,和其他人介绍阿八的状态,笑容都真诚开朗了很多。
这里有一个非常细腻的细节,当旅馆夫妇问妻子和教授的关系时,她没有说是自己的丈夫,而是说熟人。说明她并不想利用新闻报道带来的名人优势,不想引起别人的同情和关注。如果把这时候妻子对阿八的善意理解为一种功利的利用,我觉得是不对的。事实上也很难说这则报道给阿八带来了什么实际利益,毕竟是昭和初年,不是现在这个自媒体时代,阿八可能瞬间变成一条名狗被大家转来转去。
她想把阿八带到和歌山去一起生活,但和小吃摊夫妇交流之后,她也理解了阿八,知道了阿八所想要的并不是多么好的生活,而是能够继续在这里等待主人。知道了为什么之前阿八总是不断地逃离,逃到这里。最后,她选择给阿八自由。
“求仁得仁,又何怨乎”
后面又有一个细节,在和歌山,妻子见到路边的秋田犬,有好的和他们打招呼。这时阳光明媚,海阔天清。妻子的整条故事线也有了很完美的收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