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影前自觉有了一定的心理准备。一方面由于科恩兄弟是去年OSCAR上的大赢家。按照常理,一个导演在经历顶峰之后难免会走下坡。另一方面,则是已经通过某些欧美影评打了预防针。可既便如此,在真正看过之后还是有种始料不及的挫折感。

影片有三条线,国安部门的咨询员马尔科维奇的突然下岗,克鲁尼所扮演的财政部保安的外遇,以及四十多岁的中年女子对于全身整形手术的渴望。三条线上的各色角色一开始便产生了瓜葛。克鲁尼外遇对象之一是马的妻子,而下岗后情绪失落的马所写的回忆录光盘又落在了女人所在健身中心……而这种瓜葛又因情节发展而变得越发错综复杂,最终直至克鲁尼听到女人说出那个地址之后的惊恐表情而达到高潮。应该说,故事框架还可以,但问题出在了细节和角色塑造之上。

麦克多蒙德的女主角的与克鲁尼之间的关系有生搬硬套之嫌。虽然影片做了一定的铺垫:女人在网上甄友被已婚男人所骗;而克鲁尼却瞒着妻子和情人(马尔科维奇的妻子)之外另寻一夜情。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接受两人阴差阳错走在一起的编排。因为在女人认为这个男人才是她梦寐以求的同时,科恩兄弟是否想到另一层逻辑关系:如果四十多岁的姿色平庸,且重眼袋、上臂小腹赘肉都能吸引到克鲁尼这样的花花公子大帅哥,那她还需要整形吗?而如果她根本无需整形,那又何须参与勒索?

相比之下,勒索事件的另外一个当事人布拉特彼特的行为逻辑则更为模糊。此人很帅无需整形,也无次贷引发的供房压力,工作还很有激情。另外,马尔科维奇在两人接头时的劝诫(关于他这样作严重违法云云)虽然粗鲁刺耳却有着相当有说服力。可这些都没有妨碍他的一意孤行。为什么?我们不清楚!有不少人夸奖布拉特皮特在本片中的喜剧表演,但个人却不敢苟同。彼特自己虽然已经刻意低调,却依旧不能掩饰眼角眉梢间透露出的英气逼人的明星相。因此无论怎么看都不像是个衰到不能再衰的LOSER。

剧中角色因为愚蠢而丧命的情节在科恩兄弟的电影中并不鲜见。例如《真情假爱》中误把手枪当成哮喘喷雾器的职业杀手。但那更多的是凸显了一种黑色幽默,且不违背观众的心理预期(扮演离婚律师的克鲁尼因此而脱险)。而本片中的血腥场面能达到相似的目的吗?克鲁尼所扮演的财政部保安真的很愚蠢,或者有黑色幽默成分存在吗?反正本人没有感受到。加之又是由一位大明星来出演就更使得此段情节难以被接受。当然,对与大明星问题也不能单纯从电影本身去理解。或许,科恩兄弟是在借此暗示自己在好莱坞权利榜的地位的大幅提升?因为通常影响力达到某一高度的导演才敢如此行事——正像希区柯克在《惊魂记》里对詹妮特李所做的。

至于说克鲁尼的表现,也并不比他的好友强多少。开场吃饼干一场戏,夸张的面部表情显然是效仿黄金时代的怪人喜剧,但却有些不合时宜。用于表现其怪癖的自制性器的喜剧段落也由于游离整个故事情节之外而更显低俗。尾随他的神秘汽车作为仅有的一个悬疑元素贯穿影片始终。可真相大白之时,你肯定会有种恍然大“误”的感觉。

比平庸的剧情和喜剧风格更为失败的是,几乎不知道科恩兄弟借此片表达什么东西。

说它力图揭露批判权力部门的官僚作风?可从马尔科维奇的最终的疯狂行为来看,你能说上级部门做错了吗?这样的疯子都不裁还能裁谁?或者想影射时下新冷战的国际政治格局。片中倒的确出现了与美国交恶的俄罗斯总统普金的画像,也在对白中提到了同美国之间没有引渡法的委内瑞拉。可那有如何?马尔科维奇的回忆录就像接待女主角的那位俄国大使馆官员所评价的都是些“胡言乱语”。又或者是科恩兄弟在暗讽现代美国人的拜金主义和爱国理想的破灭?50年代富勒的《南街奇遇》中的街头扒手在面对涉及到国家安全相关的机密胶片时都会挺身而出与“赤党”斗争。可现在那些有着正当职业的美国人却在相似状况下先想到去勒索,甚至还将其出卖给俄国人?!……不过遗憾的是这个貌似最贴近剧情的推论却又最不符合事实。众所周知,美国人始终是西方国家中最“爱国”的!

阅后即焚Burn After Reading(2008)

又名:CIA光碟离奇失窃案(港) / 即刻毁灭(台)

上映日期:2008-08-27(威尼斯电影节) / 2008-09-12(美国)片长:96分钟

主演:乔治·克鲁尼 约翰·马尔科维奇 蒂尔达·斯文顿 弗兰西斯·麦 

导演:伊桑·科恩 乔尔·科恩 编剧:Joel Coen/Ethan Coen

阅后即焚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