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所有媒介都无一例外选择正面角度大肆报道长江三峡工程的浩大与举世瞩目,当所有远离三峡的人们都在为政府的英明决策而欢欣鼓舞,当自从建成长城后就再未有此类巨大工程的中国许下预计2011年竣工的承诺,当所有一切都笼罩着明亮与耀眼的光环,我们忽视了阳光背后不可避免要存在的阴影:那些生在江边长在江边,却又不得不“舍小家、为大家”的普通民众的生活剧变。

华裔加拿大导演张侨勇和他的《沿江而上》想到的,就是真实展现一个飞速发展却又在经历阵痛的中国。《沿江而上》是一部令人惊异的纪录片,它展现了文化的冲突,以及中国经济奇迹之中一段被故意抹去的历史。该片荣获温哥华国际电影节最佳加拿大纪录长片奖,42届台湾金马奖最佳纪录片奖。

我们知道,当三峡工程完工时,600英尺高的大坝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当中国人可以对世界吹嘘又一个“之最”时,我们目睹着渐渐上涨的江水吞没了风景,吞没了家园,我们看到了一个在经济发展舞台上步履太过匆匆的中国,我们感受到了一个充满未知不安定因素的未来。到大坝建成的那一天,两百万人将从被淹没的地区离开,不管自愿或被逼,他们终要离开,迁至新家。就像一个努力奋斗的商人在被迫离开江边的家时所说的,中国人被期望舍小家,顾大家,做中国人太难,做一个普通的中国人更难。说完,他哭了。这些朴实的语言或许会触及某些政治敏感的神经,但是字字句句的发自肺腑却又不得不让人心生唏嘘。中国的老百姓不愚昧,他们知道一个国家的发展车轮的转动需要无数看不见的人在背后默默推持,甚至压在车轮下作为坚实的牺牲,但是,他们能不能无奈地问一句:“牺牲的,为什么是我?”那两百万人能不能同时问一句:“牺牲的,为什么是我们?”至少到现在,没有任何一个答案能够做为正解。

本片用了接近四年的时间记录了两个家庭背景不同,却同样出生在长江上游的年轻人在三峡工程大背景下的生活变化。16岁的女孩余水,由于家境贫寒而在游轮上当一名服务员。另一个年轻人是19岁的男孩陈波宇,他出身中产阶级家庭,帅气能干。这是两类江边年轻人的代表。一类,像陈波宇一样,是“计划生育政策”下的产物,他们自尊自大,有着蠢蠢欲动的野心。一类,像余水一样,父母文盲,有兄弟姐妹,当上学的愿望破灭之后,他们只想着有能够混口饭吃的生活。三峡工程对这两类人的影响也是不同的,对于陈波宇们,三峡工程可能只是一个遥远的不会伤及要害的故事,而对于余水们以及他们的父母们,三峡工程就是害得他们失去生活的元凶。淳朴的父亲说:“这是政府的工程,不是私人的……”就无奈地再也说不下去了。中国改革开放30年,经济的腾飞以及迅猛发展人所共知,但是又有谁会努力注意到这些阳光背后的阴暗?又有谁能够勇敢正视这些普通老百姓的无辜眼神?将这些问题隐瞒与忽视到只喊口号而不付诸行动,受苦的永远只能是老百姓,这些生活在阳光阴暗背景下的老百姓。影片中,外国的游客看到了为三峡搬迁居民准备的设施齐全的房屋,善良的美国老太太说:“我相信这是真的。”我们也相信这是真的,只不过,为什么我们还看到余水一家住在杂乱的无遮盖的棚子里,那些房子都给谁住去了,无数像余水家一样贫困的家庭还能不能住上那样的房子。旅游团解说员的刻意指引不得不让人怀疑这又是一个预计中的旅游路线。影片只是纯客观的描述,没有加进主观的认识与思考,但是,习惯了中国各种社会现象的我们,不能不看到一些我们中国人自己理解的、熟知的丑恶。

值得一提的是,初中毕业就上船打工的余水看完剪好的片子,给张侨勇写了长信,说她从片子里看到了自己的命运,决定下船继续读高中,拍摄团队就在他们的主页上为余水设立了教育基金。也许从这一点上,我们能够看到余水们可以不一样的命运和未来。

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尽全力将牺牲减到最小,并且坚信所有的牺牲都不会白费。阳光背后的阴暗,终究会见到光明。

沿江而上Up the Yangtze(2007)

又名:沿江而上

上映日期:2007-09-30片长:93 分钟

主演:俞水 

导演:张侨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