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喜欢看《奥本海默》这样的长篇电影,作为一个不怎么了解历史事件的人,有几点零散的感受:

1. 奥本海默被誉为美国的普罗米修斯,普罗米修斯这个神话人物身上的多元隐喻,被不少电影引用,例如我自己非常喜欢的《英国病人》。

2. 在电影的前面部分,被奥本海默专注做事的状态打动,还有他负责项目之后所展现出来的全局驾驭能力,印象深刻的一段是泰勒因坚持氢弹研究宣布退出项目的时候,奥本对所属人员利索的重新安排,而后沉着地去做泰勒的思想工作。当时奥本应该也认同泰勒的研究方向,但他对那种更为恐怖的杀伤力心存担忧,这样做大概是想先留住那种可能性。

3. 还有电影呈现出的奥本作为“普通人”的那些面,比如试图用毒苹果报复的情绪化冲动、对情人的深切在意但又选择离开…这些事发生在这样一个才华能力出众的人身上,更容易让人感受并理解身而为人的原始的、基本的情感或欲望,也更多了对人性的尊重…

4. 很喜欢西方国家那种政界人士会在公开场合自然谈论家庭或表达个人感受的氛围。

5. 奥本对于原子弹研究的担忧:开始是对试验成功后原子弹会被如何利用(威慑/投放)的担忧,后来是在日本真实投放之后的担忧。前面的担忧,并没有阻碍他——他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感受到的是一种坚定和担当。后面的担忧,让他陷入了愧疚的撕扯——他知道自己做了什么,自此之后,核爆声和辐射波的画面时不时在奥本的脑海里闪现

6. 在杜鲁门会见奥本的片段里,杜鲁门说:广岛和长崎的人不在乎原子弹是谁造的,而在乎谁扔的…”这里想到杜鲁门一定也在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考虑到杜鲁门的不凡政绩(不评价高低对错),个人更倾向于认为是出于积极的人道或国家战略安全考虑。而这些话,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奥本的愧疚,而后又振作精神参与到公共事务中,试图用自己的影响力去积极地影响局势。

7. 看电影的时候始终在想,奥本始终是清楚原子弹实际投放的后果的,也有那么多人提出反对,可他为什么会不顾困难甚至愿意牺牲所一些重要的东西而去坚持呢?这其中是不是有他作为科学家想要追求极致成就的野心?所以他始终摆脱不掉内心的谴责,而他所依赖的安慰,一方面是把现实的后果算到政治家头上,一方面是不顾被作为认定其是美共有力证据的给难民捐款,电影开头的时候他说施特劳斯卖鞋是低微的事,就想他应该不是那种会把心思放在悲悯劳苦大众上的人。

8. 除了喜欢电影本身的故事呈现和人物塑造,更喜欢诺兰对表达的设计(只是自己的感受和解读,无关理解是对是错):

(1) 电影后面部分反复出现两个声音,一个是奥本成功后人们欢呼的跺脚声(从这个略显夸张的声浪中,想到人们对毁灭性力量的非理性欢呼)、一个是核爆声,分别对应了奥本对科学成就的向往和对毁灭生命的愧疚,这两个声音总是同时出现在奥本的意识里,代表着矛盾和撕扯。

(2) 最后电影呈现了奥本和爱因斯坦对话的场景,说到先前计算出链式反应发生会毁灭世界,现在奥本认为确实是那样(无论链式反应是否真的发生,核武器的毁灭性存在已成事实)…这个时候,脑海里想起的只有跺脚的欢呼声而没有了核爆声,我个人理解为是在说奥本最终面对和接受了自己的选择…他坚持了对他所喜爱的科学的坚持,并不是因为他不在意世人的生命,而是因为他在不可兼顾的矛盾中选择了忠于自己…电影后面也交代了氢弹的研制成功,原子弹到氢弹所利用的原理从裂变转换为聚变,裂变的杀伤力来自于向外的冲击波、热辐射、核放射,裂变对应着向外的分散,聚变的杀伤力是利用原子弹引发对内的能量释放,聚变对应着向内的集中,这正好对应了奥本自己内心的裂变到聚变…聚变的力量大于裂变,对应表达了人心向内的力量大于向外…延伸想到,聚变不全是优点,它相比于裂变更不容易控制,正好又可以有一个对应的启示——向内求,注定是一条辛苦的路…

9. 很喜欢奥本妻子这个角色,在她的身上感受到很多很有希望感和力量感的东西。

10 . “Everything in the universe is within you. Ask all from yourself.”― Rumi


奥本海默Oppenheimer(2023)

上映日期:2023-08-30(中国大陆) / 2023-07-20(中国香港) / 2023-07-11(巴黎首映) / 2023-07-21(美国)片长:180分钟

主演:基里安·墨菲 艾米莉·布朗特 马特·达蒙 小罗伯特·唐尼  

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 

奥本海默的影评

arron
arron • 奖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