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9.3
单看这部电影第二个小时的内容,我相信国内拥有拍摄这部电影的能力,甚至可以在情绪渲染方面做的更加震撼。换而言之,如果这部电影只有中间的一个小时,我会觉得这是一部佳作,但不会觉得花100多进IMAX厅观看这部电影是一个明智而冷静的选择。
可非常让人惊叹和明显感觉差距的,恰恰是剩下的两个小时。
在我观看这部电影之前,所有影评都非常直白地赞美核弹的实拍场景,“无与伦比”“相当震撼”等等溢美之词充斥眼球。但其实在电影院里我并没有被这个桥段惊叹。让我真正触动的是核弹实验成功后的情节展开,在小镇演讲时奥本海默产生核弹在会议室内爆炸的幻觉,场内环境一片惨白,有的人皮肤逐渐脱落,地上的黑色骸骨触目惊心,与会科学家的兴奋跺脚声从这一刻起带动全片的紧张氛围。奥本海默本人也在实验成功后陷入了思路的死循环、情绪的最低谷。对于“我不研究核弹美国就有更多人死去”,而“我研究出了核弹就是恶魔”的终极思考,恕我直言,这是国产电影不可能产生的价值导向,至少不可能在2023年。
电影的最后一个小时的压抑氛围让观众透不过气来,小罗伯特唐尼饰演的施特劳斯上将是一个很难评价的“反派”,他的初始动机非常纯粹,自己最初示好的奥本海默当众羞辱自己,如果换我被奥本海默如此攻击,很难说日后会不会比施特劳斯做的更加激进。所以我能理解施特劳斯的完整心路历程,包括最后有一种小人得志而自食其果的无可奈何,唐尼将这个角色的转变诠释的非常完美。
在电影还在预热期间时,有很多人评价这部电影是“美国主旋律电影”,并用来反问那些他们认为喜欢贬低国产主旋律却无脑舔洋人臭脚的狗。但实际上恰恰相反,这部电影非常不“主旋律”,因为反过来说,如果《奥本海默》需要被塑造成为一部“主旋律电影”,可以有一万种拍摄方法、一万种剧本、一万种选角,而偏偏不是现在这种。这也就是为什么“美国主旋律电影”的帽子在这部电影海外正式公映后就荡然无存了,因为所有人,无论是否喜欢这部电影,是否讨厌诺兰,都不可否认导演在这部电影中的政治中立倾向,甚至更多的是反思——除非那些喜欢乱扣帽子的人把“反思”理解为美国主旋律。
《奥本海默》所包含的高质量内容实在数不胜数,从取材、选角、拍摄手法、表现方式到镜头运用、配乐到结尾升华主题,六边形的成果让这部电影完美的都不像是一部院线商业电影。在观众向的处理上比上一部《信条》更加激进门槛更高,并且远超《盗梦空间》、《星际穿越》、《致命魔术》等过往商业大作的艺术内涵,你可以不带脑子地观看这部电影,纯粹被配乐和镜头语言、视听冲击的节奏支配,也可以带着自己的思考,感受主角在前1个小时的自我陶醉与包容,中间1个小时的全力以赴和决心,以及最后1个小时的无能为力最终释然。在我仅限的阅片经历中,这部电影相当不寻常,这是我坚信这部电影在国内下映时豆瓣评分能涨到9.2的原因(目前已由8.6涨到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