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本海默
两部电影都很好,分别是讨论不同的领域。芭比被影评人巨批,而奥本海默没有,却有男权社会的大部分原因;但奥本海默本身也是一部优秀的电影,没必要捧一踩一。女性角色少,是那个年代的通病,不能因为现在重视女性就硬要叫上莫须有的女性角色;女性角色塑造扁平,着墨少,则是导演本身的问题,诺兰角色塑造一向被人诟病,这部电影能很好塑造奥本海默此人就已经不愧传记片了。不明白为什么会豆瓣很多人钻牛角尖,只能说以后电影估计也会非常慎重(可能)。毕竟芭比指出这个问题,奥本海默已经拍完了。再次,不知道为什么要踩一捧一。
回到正题,诺兰的叙事简直,爱死了。为什么有人觉得叙事细碎?它分离讲述的每一个片段都为后续奥本的人生产生影响,显然富有逻辑,不过也可能是我当时看太入迷可能忽略了。但无论如何,非线性剪辑是我的最爱。没有贬低直线讲述的意思,但是同一件事,直铺平叙地讲出来,和以暗示逻辑的非线性编辑,我肯定会毫不犹豫选择后一个。信息量一样,后者更具娱乐性质,谁不愿意玩着学?
这电影感觉,小日子为什么不上映呢,它甚至没有刻意针对小日子,它甚至反思了对小日子轰炸弹的事。轻轻的。别禁不住呀。
是美国主旋律片吗?好像是,看到中间,好像在抨击人心,抨击政治斗争,但是到结尾,最后还是,正直的人是大多数,该有的还是会有,心里隔阂也只能憋着。人与人的交际!
观影门槛是有点高哈。在对白的推进的时候,就能感觉每个人背后都有一段人生。看的时候甚至觉得,不把每个人人生讲一遍,都有点get不到所有话的含义。就好像,我用四十块买了对二战之前及期间及战后历史的兴趣入场券。
后人如何评说,奥本海默是殉道者,人心斗争的轮下亡魂(也不是亡魂吧)。核弹造出来到现在一直是一个问题,几十年了没有解决,关于此的思考一点不少,奥本海默自己的拉扯何尝不是多少人的拉扯?但是他不造,有的是人造。德国开始了,就算美国不造,之后别的国家知道了也会造;就算德国没把主意打到这方面,在未来的研究里也会有人注意到这个领域,所以,早点晚点,好像也没差别。
炸弹在广岛长崎炸了之后,电影回避了直接把惨状展示出来的方法,我也并没有觉得带入不进去,因为前有广岛之恋打下基础,再说了这种灾难,想一想足够毛骨悚然,还要怎样形容?把人剖开了杀!回避一点,反而稍收锋芒,好注意到后面的剧情。后面剧情还有好多呢。不过在最后,爱因斯坦的话回扣回剧情(整个电影里就是不断埋下伏笔收线-伏笔-收线,我非常爱!人生是纠缠的,做下的选择会时常萦绕在未来的路上)和从片头就开始提到的普罗米修斯也扣了,不过这个时候感觉有点淡淡的,可能是人生淡淡的忧伤吗。
音效是非常大啊。真的体验到诺兰承诺的每个观影的人都会体验到只此一次的……截图还在,但难找。之后剧情推进里,大概结尾,感觉就是,我想走神也被音乐狠狠摁住了。大概就是大脑只能跟着走的憋屈,但我很爱!
而且,坐前面的人好烦,一直手机亮屏。亮**!
估计是在搜奥本海默的其他东西,抱歉一不小心就看到怼在眼前的屏幕,好抱歉啊对不起,这种行为烦死了!!!!调暗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