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给这部电影的评分为7.9。不知为何,这些年我总有些担心,越是电影映前宣传越盛大的商业电影,其成品质量往往堪忧。并且有赖于现在流媒体的普及,电影的宣发不在于电影爱好者这一小部分群体,而是面向整个社会的普罗大众。在这一点上,DB和其他短视频平台上,在一段时间内充斥的如潮水般的吹捧有失公允。最易见的,就是前段时间资本硬捧出的消失的她。
电影我是去万达影院看的imax版,老实说并没有达到我的期待标准,在映后我感到除去中间原子弹爆炸的那几十秒的镜头外,完全没必要用imax展现,整片2D版观赏足以。或许有些人会吹捧诺兰的70mmimax胶片所带来画面上的突破,但我们都是看不到的,全球就那么几家影院能放映,将来也不可能普及,何必“杞人忧天”。的确,按照以往对诺兰电影的印象,imax确实是观看诺兰电影的首选,但这部不是。
首先,先阐明我在观看完后,对这部电影的印象,震撼,乏味,同质化,流水线上的商业电影。第一,震撼,这是对电影中性的评价。这其中有优也有忧。在故事上,有核爆,以及物理实验的部分,这个电影肯定会带来震撼的印象。而且这部电影还着重描写了主角奥本思想上的震荡,挣扎,也可能会有起伏的地方。但是,这就要说到震撼的忧。在《教父1》里,迈克即将在餐厅刺杀洛伦佐以及黑警官时,迈克的手已经伸向了口袋,将要拔出手枪,这时,迈克的思想极度震荡,紧张,以至于他听不到对面洛伦佐的谈判,而是全充斥着远处电车驶过所带来的轰鸣声。这一段的处理,被后世所称道,奉为经典。然而,在这部片里,遗憾的就是诺兰借鉴的过重,而看不到创造出的心意。每当奥本的站到人生的节点,思想震荡的时候,就会使用这个手法,千篇一律。我没有数全片到底有几次,男主脸部的大特写,以及周围人流声的消失和环境声的突出。我没数是因为,一直在观察主角的表演,以及电影的设计,试图找出什么新意。然而,并没有,他的眼神以及表情中有点东西,但我看到的只有迷茫,迷茫又迷茫,到最后持续迷茫。好像发呆。这不全是演员表演的问题,我觉得问题更出现在电影细节设计的缺乏,借鉴中缺少新意。缺少新意也是我觉得这部电影最重大的问题。一部关于科学家的传记片,确实不好拍,因为在受众少的同时,科学家又离我们太远,故事太隐秘,难以共情。这部电影的主题就是普罗米修斯的故事,为人类盗得火种,被天界惩罚,受到足够的苦难,被平凡。这也是电影整个的节奏。先不说普罗米修斯盗火的故事足够经典,这种典型的殉道者形象,在其他经典中也不少见。所以,我对这个殉道者的形象并不感冒,一直在纠结他的转变与否。但看完全片也好像没转变什么。最后的爱因斯坦的对话的悬念,也只是加重了奥本是普罗米修斯式的殉道者,而且表现的也很拖沓。磨蹭了半天,让我接受了一个,这3个小时我已经认同的感受。这并不是反转,只是结尾点了题,而无升华。这样的形象不少见,除非他有转变,不然难以让我共情。
(接上:这部电影还有个槽点就是文戏过多,“法庭戏”过多。这么说,你可以说这些文戏可能有点妙处,但结合全片奥本海默并未发生的转变,那么文戏就毫无意义,没有情感的转折。我是以高标准要求诺兰的,起码是他之前电影的标准。文戏中,由于故事的主角是一个内秀的人,所以我感到所有的文戏都很平铺。而法庭审判戏,本应该是矛盾的集中体现点,情感的外露。却还是奥本冷静的复盘事实,和检方咄咄逼人的输出。整体矛盾,简单概括就是“莫须有”。中华文化,博大精深,3个字就概括了所有的法庭戏,也预见了双方的博弈。还有这法庭戏并不高明,都什么年代了,怎么跟国产剧一样,还是一个脸谱化的讼棍在单方面攻击,而我们这边,只有奥本的妻子一个会以彼之道还施彼身,另外就是奥本单方面挨打。然后律师去跟一个讼棍讲文明,体面。想象中的反击,对攻也是不存在的。)
最后我感觉,这部电影唐尼演的要比墨菲好。这无关于演技,只是一个本就“冷”的演员,演了一个更冷的角色,角色的限制比较大,鲜有发挥空间。而唐尼这个角色到最后才有十几分钟的表演空间,高潮的演义不错,但也只能说回复到了唐尼原来成为钢铁侠前的水准,冲奥难。
关键词:失望,虚高,同质化,流水线上的商业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