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片依然采用了诺兰导演擅长的非线性叙事,不过全片大体上可以按先后顺序分成三个时间段。
第一段是奥本海默的早年经历。他在欧洲求学,回到美国后对左翼运动发生兴趣,结识妻子,从事科研,又应征组建研究原子弹的团队,在一群个性十足的科学家中协调、斡旋。这一时间段的高潮是核爆试验成功。那一刻,银幕上一片惨白,一时间鸦雀无声,随即震耳欲聋的声音传来。诺兰导演用视听语言模拟了核爆的巨大冲击。这段时间的奥本海默意气风发,胜券在握。
第二段是奥本海默与施特劳斯交恶。奥本海默心思简单,口无遮拦,初次见面就失言得罪了施特劳斯,后来又在听证会上让他下不来台。不过,两个人最大的矛盾来自于对于氢弹计划的态度。奥本海默研究原子弹是出于犹太人的国仇家恨,为了与纳粹德国竞争。德国投降之后,他就考虑不再继续,在亲眼见识到原子弹的巨大威力之后,就更加疑虑重重。但是战争机器开动起来就很难停下,原子弹必须要投入到战场。他了解到广岛和长崎被轰炸之后遭受的深重伤痛,开始怀疑自己的所作所为,反思自己究竟释放出来什么样的魔鬼。于是,他开始极力反对研究破坏力更大的氢弹。可是,氢弹是一些科学家的不懈追求,更是施特劳斯这样的官员的利益所在。所以,施特劳斯着手策划了一个圈套,目的是剥夺奥本海默对于氢弹计划的话语权。
第三段就是施特劳斯策划的对奥本海默的审查,审查对象除了他本人,还包括他的妻子、朋友、前同事甚至对头。与其说是审查,不如说是羞辱。奥本海默早年间的经历被反复盘问,他曾经对左翼运动的兴趣被仔细审视,他与其他人的关系被刨根问底,他做事情的动机被穷追猛打。要知道,任何事情、任何人都经不起这样的盘问,更何况审查者本身就怀有恶意。这时的奥本海默灰头土脸,狼狈不堪。用他妻子的话说,他是在用被人羞辱来缓解内心的负罪感。
全片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一场戏是原子弹在日本投放成功,日本无条件投降之后,人们欢呼胜利。奥本海默在如爆炸一般震耳欲聋的呼喊和跺脚声中发表讲话。他内心凄惶,强装镇定,面对激动万分的人群讲出违心的话。恍惚中,会场成了核爆现场,眼前的人们转眼间灰飞烟灭。奥本海默在惊愕和痛苦中仓惶地离开,那样一种悲怆感奠定了本片的基调。
基里安·墨菲在片中贡献了精湛的表演,精准地呈现了奥本海默在各个阶段的心理状态。他值得今明两年所有的表演奖项。
微信公众号:小盆哟「littlebasiny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