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后劲太大,回家看了好多影评。

不知道是我解读有误,还是真的这样,我觉得《奥本海默》在中国失去了一层解读:反共的意识形态迫害之下,很明显还有一个更深的意识形态支撑着这种迫害,但似乎大部分人没察觉?

或者这么说:原子能委员会的施特劳斯主席陷害奥本海默,仅仅是很为他是一个“诚信、傲慢和爱报复他人”的小人吗?

如果施特劳斯只是一个平庸的小人,奥本海默受的磨难岂不是太低端?

小罗伯特·唐尼拿这么个普通本子就愿意演,有意思吗?

用意识形态来整人这件事,其实全人类已经达成共识了:没必要,真的没必要。咱国已经没有政治犯了,就连缅甸军政府迫害昂山素纪,也得找一些“拥有进口对讲机”之类的罪名。诺兰这样的大师,如果还在重复左右这单一的观念,是否太浪费奥本海默这样的题材?

我觉得影片里有一个强设定,是西方人一看就明白,而中国人极度陌生的设定:犹太人。

很多人没意识到:迫害奥本海默的路易斯·施特劳斯,也是一个犹太人。

我觉得这个背景很重要。

====

影片开宗明义就告诉观众:这是一部以犹太人为主的影片

====

其实,影片开场没几分钟,诺兰就开宗明义地来了一句:量子物理界有很多犹太人。

大家可能没发现。这是整部影片的主基调:所有的关键情节,都靠犹太人的身份认同来推动。

首先,导演让奥本海默一上来就说:量子物理界有很多犹太人。

然后,小屋三人组听证会问奥本海默在欧洲快乐不快乐。

当然不快乐,导演给了奥本海默很多辗转孤独的镜头。

奥本海默在欧洲有几场对手戏。

一是他被导师歧视后,要给导师下毒。

二是他跟玻尔对话,玻尔赞赏他,并为他指明了学术道路——不要搞实验物理了,去德国,研究理论物理。

三是他跟海森堡对话。

导师帕特里克·布莱克特是白人。

玻尔是一半犹太血统。

海森堡,虽然他是玻尔的学生,也尊重玻尔,但他站在希特勒一边,可以说是深潜的反犹主义者了。

理论上说,奥本海默在欧洲不快乐,跟他一开始的学术道路比较崎岖,找不到方向有关。

但作为一部文艺作品,我认为导演的呈现,很明显是为了另一个意思:奥本海默不快乐,是因为当时欧洲的排犹气氛,作为来自排犹气氛不浓的美国的年轻的奥本海默,对这种气氛非常不适应。

从这个角度去理解奥本海默在欧洲的这三场戏,这三场戏的用途就很清晰了:

白人导师对奥本海默很不客气;

半个犹太人玻尔对奥本海默很友好;

排犹的海森堡跟奥本海默的交谈——演员演的真好,非常有礼貌的傲慢。

可能有人说,太牵强了,这本来就是奥本海默人生真正的几个重要场景,导演不是根据身份政治来选择情节,而是根据重要性来选择情节——但大家想没想过,这些场景之所以成为奥本海默真实人生中的重要场景,就是因为它跟奥本海默的身份认同有关系?

白人导师有没有可能因为奥本海默是个犹太人就忍不住烦他?

玻尔有没有可能因为一眼看出奥本海默是个犹太孩子就更愿意帮他?

海森堡会不会因为一眼看出奥本海默是个犹太人就尽显傲慢?

奥本海默说他要回美国建立量子物理学科,有没有可能不是因为美国没有量子物理,而是因为他实在忍不了欧洲的政治气氛?

事实上,海森堡跟奥本海默的唯一一次见面,历史上可没说他摆出了一幅傲慢的态度。导演为什么要刻意安排演员演出这种傲慢?如果把海森堡的傲慢理解成一种“哼,犹太人”的政治正确,这场戏的意义立刻就丰富了。

当时的客观环境,就是欧洲盛行排犹,而量子物理界犹太人能人辈出,这让量子物理界成为一个分裂的所在,每个身处其中的量子物理学家,首先都要过自己的心理关:对于这个领域的犹太同行、犹太学生,是掩饰自己内心的偏见,还是真正做到没有偏见?

这应该不是我多想,事实上,如果不这么理解,导演一开始就点明量子物理“犹太人浓度”的问题,就是一处闲笔了。诺兰哪里会有闲笔。

====

犹太身份认同是奥本海默和施特劳斯人际矛盾的开端

====

带着犹太人设定往下看,诺兰“身份政治”的意图就更明显了。

情节很快就发展到刘易斯·施特劳斯的听证会,施特劳斯要回忆他与奥本海默的第一次见面。

作为普林斯顿的校董,施特劳斯邀请功成名就的奥本海默去普林斯顿工作。

两人见面第一场戏,有一段台词,大意是这样。

施特劳斯:刘易斯·施特劳斯,XXXXX叫我施里茨。

奥本海默:改了名字就能XXXXX?

(我有点记不清了,可能是朋友们也叫我施里茨)

这两句话短,但很重要。

施特劳斯,Strauss,一个大姓。

比如,小约翰·施特劳斯,奥地利音乐家,圆舞曲之王,《蓝色多瑙河》的作者。

但Strauss不是普通的大姓,它是犹太人的大姓。

Reddit上甚至有个提问:Is Strauss a typically Jewish last name?

所以,施特劳斯一见面就展示了自己的身份:hi, bro, 我是德裔犹太人。

为什么?因为奥本海默也是德裔犹太人啊。

接着,施特劳斯说,“朋友们也叫我施里茨”。

施里茨,Schlitz,就是典型德国人的姓氏了。

奥本海默马上还了一句,改了名你就XXXX……

……多么反人情世故的一段对话,注定不是闲笔。

很明显,施特劳斯是坦诚的、热忱的,奥本海默是讽刺的、冷淡的。

按史实来说,真实的奥本海默从来都不愿意承认他犹太人的身份。

诺兰当然了解这一点,所以,他在戏里还原这种张力:你改名干什么?改了名你就不是犹太人了吗?你这个傻逼。

由此,施特劳斯和奥本海默的矛盾是一种无法调和的深层矛盾。

打个比方的话,就是张维迎VS张维W。

为什么奥本海默后来在公共场合无数次得罪了施特劳斯?如果我是张维迎,面对张维W我可能很难搂住火儿。

所以我觉得中国的影评,就是缺了对这种深层矛盾的解读,导致奥本海默对施特劳斯的反感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好像仅仅出于科学家对凡人的优越感了。

====

施特劳斯的犹太认同缺陷:集体主义浓度过高

====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这么看,施特劳斯就是个傻逼呗,你说你没事儿改名字干嘛?

但也没那么简单:历史上的施特劳斯,是一个非常著名的犹太人,30年代的时候就是美国犹太委员会的成员,战前一直推动美国能接受更多来自纳粹德国的难民。

施特劳斯没有物理学的学位,他战前是一个投行家,战中加入海军协助生产,战后牵头创办原子能委员会,并被选为主席——是一个典型的社会贤达。

可以说,施特劳斯代表了当时的犹太精神:积极,融入,忠于美国。

“朋友们叫我Schlitz”或者是“我有时也用Schlitz这个名字”,代表的就是“融入”:或者是,看,我都不像一个犹太人,或者是,我尽量让自己不显得像个犹太人。

这两种情感在当时都非常站得住脚:因为围绕着犹太人发生的偏见太多,这种努力融入相当于“你这个上海人最大的优点就是不像上海人”。

那么戏演到这儿,无非是两个人的身份认同不同。

接下来一场戏,施特劳斯通过一次“变脸”,让观众认清了他这种主流犹太精神的缺陷。

就是著名的湖边戏。

爱因斯坦站在湖边,奥本海默跟爱因斯坦聊了几句,施特劳斯走过去,爱因斯坦俩眼直勾勾地从施特劳斯身边穿行而过,也没看他。

戏里的各种人物都强调,这就是施特劳斯跟奥本海默矛盾的起点,施特劳斯觉得奥本海默说了自己坏话,所以爱因斯坦不理他。

但我觉得这里的彩蛋是:爱因斯坦也是德国犹太人。

所以他们仨,两个德裔犹太人,一个德国犹太人。

这就跟,一个山东籍贯的教务处长,在美国某大学工作,给学校招聘了俩山东籍贯的华人教授……处长心里想的是,咱们都是老乡,拧成一股绳,结果这俩教授根本瞧不起这个处长……

其中一个教授还管处长叫“卑污的鞋贩子”。

我要是这个处长……我这人性也有点hold不住。

我有可能因此恨上这俩教授:太伤我心了。

那么问题来了:具体伤的是处长那一门的心?

答:伤的是处长“集体主义浓度过高”的心。

你要是没那么多同乡情结呢?

谁让你一上来就预设“同乡就得拧成一股绳儿”呢?

施特劳斯一上来就用犹太身份套近乎,结果碰了一鼻子灰。

这伤害了施特劳斯。

伤了他那颗集体主义的心。

====

犹太社群的困境:犹太人可以是爱国者吗?

====

在白人看来,犹太人非我族类,没有祖国,没有荣誉感,政治不忠诚,很容易出卖所在国。

19世纪中,随着国家主义、民族主义叙事的兴盛,这种认为犹太人不忠不义的偏见逐渐达到了高峰——奥斯维辛。

大屠杀当然是有哲学、民意基础的,正是德国哲学对国家民族叙事的推动,普通欧洲人对犹太人的偏狭认识,导致了大屠杀,以及普通民众对大屠杀的沉默不语。

所以,对于身处美国的犹太社群,他们迫切需要回答这个问题:犹太人有没有国家忠诚度?

这时我们再看施特劳斯的表现,就很能理解他对奥本海默的嫉恨了:他认为奥本海默不够犹太,继而他认为奥本海默这种做派,会危害整个犹太社群的声誉……

哦,这种脑回路,是我们中国人熟悉和了解的那个feel。

施特劳斯本人活得算是很“犹太主流”:努力融入美国社会,证明犹太人也可以是爱国者。

比如,他特别想当商务部长——当然,谁都想当商务部长,但叠加上他犹太人的身份,大家才能理解商务部长对于犹太社群的意义。

大家都知道,美国有非裔总统,但还没有犹太裔总统。

犹太人能不能当总统,才是白人文化里最深的秘密。

但犹太人一直很努力地参政,他们的优势是掌握财富和通晓商业,美国第一位犹太裔部长是1906年,西奥多·罗斯福任命的商业部长奥斯卡·施特劳斯

既然白人给了犹太人商而优则仕的机会,施特劳斯这样的犹太人肯定是要抓住的,没有祖国,那就把美国变成我们的祖国,奥斯卡·施特劳斯开创了犹太人担任美国商务部长的先河,那么我刘易斯·施特劳斯很荣幸要把这个传统继承下去。

我们不能否定施特劳斯对犹太社群那份天然的责任感。

但,可能就是这种责任感过剩了,人就错位了:把手段当成了目的——奥本啊,美国收留了你的父母,你为什么还要追随美共?人家就是怀疑我们犹太人卖国啊,你这不是加强白人对犹太人的偏见吗?你对自己的族群有没有一点责任感?

……

人就是这样,如果一心为公,也容易走偏,历史上那些没有老婆孩子只有工作的统治者好多都成了大魔头。

施特劳斯这肯定是比麦卡锡主义更日常的一种麦卡锡主义。

简中管这叫:举报主义者。

还觉得自己是正义的:不要吃饭砸锅!

……

施特劳斯这么整奥本海默对不对?

当然不对,这还用说吗?

对族群忠诚,确实是良好品德,但这事儿只能各自修行,不能攀比,一攀比就会出事。

现在大家都明白这个道理:所谓忠诚,就是服从性。

服从性必须适度,不能扩大化,它会侵蚀社会自由。

甭管打的什么集体主义旗号,兹要整人,这“集体主义”就不可能通向解放,只能通向奴役。

====

影片里其他推动情节的犹太角色

====

不仅施特劳斯,这部戏很多重要情节,都由犹太人推动。

比如,对奥本海默的听证会,议员们传了奥本海默的同事作证。

奥本海默的朋友、同事、时任原子能委员会主席的物理学家伊西多·拉比推心置腹地说:不管怎么样,奥本海默让美国有了各种型号的原子弹和氢弹,“你们还要什么,美人鱼吗?”

拉比是个波兰裔犹太人,他从婴儿时期就移民美国了,所以跟奥本海默一样,是在相对自由平等的环境成长起来的犹太人,心里没有伤痕。

但同样是奥本海默的朋友、同事、氢弹之父爱德华·泰勒则说,不认为应该继续签发给奥本海默的安全许可。

泰勒跟拉比不一样,泰勒是匈牙利裔犹太人,成年后才来到美国。他个人的特殊经历让他对共产主义和法西斯主义有着深深的恨意,他是那种会毫不迟疑地对敌人动用武力的人,他对研究用于炸毁超大城市的氢弹毫无心理愧疚,他的心理,可以用现在“乌克兰能不能轰炸莫斯科”来比量,所以他觉得奥本海默的天真是用暴力实现正义之路上的一块绊脚石。

所以作为奥本海默的同事和朋友,甚至都是奥本海默提拔过的人,他们两个人的证词截然相反。

总之,还是那句话,量子物理界有很多犹太人,整部影片的强烈情绪,价值观之争,全部由犹太人内部的不同身份体认推动。

有的犹太人由爱和信任推动,有的犹太人由仇恨主导,有的犹太人寄希望于整体,有的犹太人不在意自己的犹太身份……

白人扮演的都是傻白甜的配角。

比如格罗夫斯将军,现实中的他是个新教牧师的儿子,所以,在戏里,导演就把对犹太人极度不信任的戏都借格罗夫斯将军之口表达出来:新教教徒历数犹太教徒的缺点。

比如欧内斯特·劳伦斯,原子弹最重要的贡献者之一,发明了离心机的人,一开始戏份很重,因为他明确反对共产主义对科研的渗透,反对把意识形态带到教室里来——但真到了听证会阶段,他答应来作证,并且很可能作出对奥本海默不利的证言,原因竟然不是政治观念分歧,而是他得知奥本海默睡了一个物理学家的老婆并且让这个物理学家心碎而死而生奥本海默的气……

劳伦斯最终没去作证,为什么,没人知道,但诺兰为了让戏份都停留在犹太人内部,愣是用男女之事处理了劳伦斯的良心。

可见白人在这戏里的工具性。

总之,“量子物理界有好多犹太人”。

====

犹太人的道路最终由自己选择

====

当然,最佳一击发生在高潮部分:内部矛盾内部解决。

影片结局:施特劳斯能不能任职商务部长的听证会,最后一名证人是大卫·劳伦斯·希尔,物理学家。

施特劳斯原本对希尔有信心,因为希尔在战时,在芝加哥团队工作,不在洛斯阿拉莫斯,芝加哥部分由恩里科·费米领导,费米是个意大利人,这意味着希尔不崇拜奥本海默,也就犯不上为了奥本海默对抗当时的反共气氛。

没想到希尔(《波西米亚狂想曲》的男主演)坐下就说:这个国家的大多数科学家都希望看到斯特劳斯先生能完全离开政府,因为斯特劳斯缺乏诚信、傲慢而且还会报复他人……

希尔的证词完全为奥本海默洗刷了冤情,也使剧情发生了大反转。

施特劳斯为什么看错了希尔呢?

很简单:大卫·希尔忠于他的老师费米,费米虽然是个意大利白人,但他老婆是犹太人,他们两口子是为了逃离墨索里尼才到的美国。

诺兰通过自己的剪辑,让影片始于犹太人,终于犹太人:作为犹太人的配偶,费米告诉希尔,把砝码放在天平上自由的一边——我们这些流亡者来到美国,是为了追求自由,不是为了奉献忠诚。所以,那些对我们进行的“忠诚审查”,都统统见鬼去吧。

最终,影片还是回到了开头那句开宗明义的话:量子物理界有很多犹太人(配偶也算)。

是的,在犹太人道路之争,要不要集体主义精神的问题上,犹太科学共同体正式通知犹太金融共同体:不要迫害要自由。

放在简中叙事里,大概就是科学家战胜犹太财团的故事吧。

哈哈哈哈哈。

总之,诺兰这部片子之所以能成为史上票房最高的传记片,在北美拿到6亿美元的票房,还是在于他赋予了这个故事一层新的意义:即使如犹太民族这样,尝尽了世间苦难,最终既掌握财富又追求真理的民族,也有堪不破“自由与奴役”谜障的时候……

影片借施特劳斯之口,说奥本海默把自己打扮成一个“殉道者”,施特劳斯并且为此狂怒。

他怒的是什么呢?

奥本海默当然不是反共的“殉道者”,奥本海默所殉之道,是犹太社群的核心价值。

奥本海默动摇了当时犹太社群的核心价值观,施特劳斯作为这种价值观的捍卫者和实践者,只能是气得发疯了。

不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如果用忠诚塑造一个群体,这个群体必然分裂,如果用自由塑造一个群体,那么最终既能收获自由,也能收获忠诚。

奥本海默最终被听证会认证为:忠诚的爱国者,只是不能获得安全许可。而已。

以上是我对《奥本海默》的感受,也是过去自己所学专业的一点小小回声吧。

最后一个问题:为什么欧洲人那么反犹?

这真是一个文化问题,也是我们不理解的西方世界。

西方世界两大悲情:

犹太人不是白人(white);

俄罗斯人不是欧洲人。


奥本海默Oppenheimer(2023)

上映日期:2023-08-30(中国大陆) / 2023-07-20(中国香港) / 2023-07-11(巴黎首映) / 2023-07-21(美国)片长:180分钟

主演:基里安·墨菲 艾米莉·布朗特 马特·达蒙 小罗伯特·唐尼  

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 

奥本海默的影评

arron
arron • 奖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