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图弄懂诺兰在剪辑中是否暗藏逻辑线索,三刷之后发现除了首尾奥本海默与爱因斯坦的湖边谈话以及几处台词在前后有明显的伏笔外,大部分的剪辑都相当意识流,通常是谈论到某个话题就切到那段时空或者直接顺应角色的情感来跳转时空(或者说是回忆)。
个人理解是诺兰想表达,“人是活在瞬间之中的”而记忆恰恰也是非线性不连续的,正如量子力学中充满的不确定那样,也如诺兰曾在《信条》中表达的“不要尝试理解,去感受它”。
btw 三刷之后凭借蹩脚的听力水平总算是听出了中文字幕省略的一些细节,个人觉得对于人物情感的理解,纯看中文字幕很多细节都捕捉不到,这可能也是为什么说母语观众看这部电影会更加震撼吧。
最后,不得不感叹这部电影配乐的运用,一刷之后就一直在循环原声带。个人觉得配乐运用的最精彩的几处:
快速概述奥本海默的求学经历 Can you hear the music
面对罗博的咄咄逼人,巨大的背景音笼罩着奥本海默,画面也被核爆的亮光笼罩,奥本海默在焦虑和不安中说出“正如我们当初制造原子弹那样”,这一段如果说演员的对白表演已经接近满分的话,在配乐的烘托下我认为已经超越了满分。
最后奥本海默与爱因斯坦交谈,the destroyer of the world响起,一方面呼应了开头就埋下的伏笔,情节上完成收束,另一方面完成了对整部影片主旨的收束—“我们的确毁灭了世界”。奥本海默闭上双眼,全片结束,最后的配乐Oppenheimer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