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说,人物传记电影会很容易拍的很困很无聊,因为未来和结局是已知既定的,但这部片子,很有特色的用黑白片代表“当前”时间线,并提供一种纪录片的观感,然后由那场会议,引申出来战后的对奥本污名化的听证会,再通过奥本对自己生平的陈述引出来一些过去的故事。每一条时间线都非常紧凑和精彩,带出来奥本海默整个人的多面性特质。
奥本海默和琼的那段对梵文的念白“我成为了死神”,贯穿到了后面他的负罪感和殉道者心态,并映射到了片头普罗米修斯的那段话,再想到后续的历史中那些已经发生的冷战、军备竞赛和核能的事情,感受到了一种命运感和悲怆感。而且,他能够预感到核武器军备竞赛的未来,但是还是推进了整个项目,一是他作为犹太人对德国种族灭绝的愤恨,二是也是真的担心德国人会先搞出来这玩意,但第三点,就是作为理论学家能够看到两年理论到现实到落地的快感。毕竟,项目成功上线谁不开心呢……
谈到镜头,不得不说诺兰真的太强。核爆实验那里是最为精彩的,这里推荐一定要看IMAX的。光比声音传播快,所以所有的观众会有感觉是跟现场的科学家们,一起趴在旷野上,等待起爆,按下起爆器后,一阵亮瞎眼的光闪瞎了整个屏幕和影院,周围的一切都是一片静默声,只能感受到那剧烈的光芒,然后随着光芒闪过,蘑菇云升起,从那团火光之中仿佛能看到所有的中子和原子的撞击,一团一团的坍塌和能量释放,再后,猝不及防的爆炸声波突袭而至,甚至能感觉到这种爆炸的声波都冲击到了每一个观众。这种体验感太绝了。
还有一个镜头我非常喜欢,就是奥本看着倒计时,准备起爆的时候,背景声的非常密集的跺脚声,制造了很紧张的氛围感,和他想看又有点不敢看的焦虑状态达成一致。这个脚步声却实际上来自于他成功后的演讲现场,所有同事和学生的欢呼的脚步。而这种成功的脚步声下,他在演讲现场却有很强的不安感,恍惚看到了自己的脚下是在广岛烧焦的尸体。是的,他制造了这个武器,却没办法决定它的使用。另一个就是在广岛和长崎的爆炸,没有再如常的拍摄那段战争场面,而是定焦在了小镇里面,大家听到了杜鲁门的演讲,科学家们走出房间,互相握手庆祝,但又并不是很开心的样子。这和屋外欢快庆祝的士兵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士兵们看到的是现在,科学家们看到的是自己带来的未来。
听证会的那段有不少批评,我看我周围的观众有睡着的和玩手机的了。这一段却是我觉得非常精彩的一段,情节紧凑,揭示了战后的真正的奥本海默,他不后悔原子弹结束了战争,他也知道自己不是决定怎么使用武器的人,但他把平民因核武器而死的罪过还是背负在自己的身上,纠结而痛苦。他变成了下一个爱因斯坦,他知道氢弹肯定有可行性,但他拒绝推进,也试图用自己那点被捧出来的名望去阻止无休无止的核武器军备竞赛。还有就是关于美共这个让政客们反复利用他的身份,给我的观感就是,他积极的参与那些团体是因为他试图在那个战争和变化极速的年代更多的了解不同的世界,且他对国家的热爱和他的立场毫不冲突,他有自己纯粹的精神世界,但是麦卡锡主义盛行的时候并没有办法去保护包容他。他这个人非常的多面化,诺兰拍的太过细致到位。
另外,不得不感叹他夫人,也是非常的杰出,和真正意义的soulmate,很多关键节点的他的决策都有他夫人的推力。
当然还要感叹一句,爱因斯坦真的老预言家了。他后来“否定”量子力学,实则是看到了战后比拼核实力的未来。而且他和奥本在小树林那段对话,对比起政客无端的猜测,能看出来格局二字,他们在讨论的是一些更重要的关于人类社会的事情,而不是你这种肮脏的政客能够想到的。当然,妮妮真的演的太好了
整部片子没有晦涩的量子力学理论的介绍,连最关键的链式反应和黑洞都显得浅显易懂了,甚至用物理的链式反应,影射了人类社会的链式反应,技术进步永远都是双刃剑,决定好与坏的往往不是创造者,是使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