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本海默是天才也是疯子。感受得到诺兰为了冲击奥斯卡此番的取舍,影片注定口碑两极分化了。奥本海默年轻时夜晚脑海中原子碰撞和宇宙粒子摩擦声,到表示赞赏或质疑的踏步声,到审判桌上的咆哮声,到原子弹爆炸成功后夹杂着一两声哭泣的欢呼声,而爆炸时刻在真空般寂静的拂晓,刺眼的白光代替了本应震耳欲聋的声音。爆炸之初是无声的,像毁灭来的后知后觉。
再抛开影片本身就题材来说应该是人们第一次在大荧幕上看到美国“呅革”的题材了,那个麦卡锡主义风靡的年代被迫害的可不止奥本海默,爱因斯坦、卓别林、埃德加斯诺、钱学森…当时的美国防苏反共甚于反纳粹。这种“狂热的混乱”中国的人们也应有自己的感受。影片后半部分用离谱的麦卡锡主义衬托如今官方平反奥本海默的政治开明,顺理成章的表达创作者自己朴实的爱国主义,称得上是一种欧美主旋律的政治正确了。诺兰用已经落幕的一段历史和已经作古一群人的故事讥讽了科学家害怕成为神,而政客们妄想成为神。
但我不禁内心深处疑惑,拥有钱学森、邓稼先、程开甲、于敏这些美国人再三阻挠回国或者师从影片中应用物理学泰斗的两弹元勋的我们为何不拍出这种片子?让年轻一代了解那个神仙打架,百家争鸣,建立沿用至今未有大变的物理学黄金年代。我们的核武器研发中不缺散发着人性光辉、可歌可泣的史诗但却只有一部老电影《横空出世》展现了冰山一角…
核武器发明至今我认为是现在和平的基石,可能人类是掌握了能够自我毁灭的能力,但“人和神都没有资格审判普罗米修斯是否有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