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我已成为死神,世界的毁灭者。——《薄咖梵歌》
诺兰的新作《奥本海默》上映,描述了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的一生。从青年游历欧洲求学饱受歧视,到被格罗夫斯将军任命为曼哈顿计划负责人,再到晚年遭受政治迫害,奥本海默经历了从低谷到顶峰,再由顶峰滑落低谷的戏剧人生。年轻时,他事业有成,很快被聘为大学教授。在自己道德观和身边亲人的影响下,他与美共染上关系,这后来成为了奥本海默事业上的阻碍。在原子弹研制成功后,两颗原子弹瞬间夺走二十二万人的生命,令奥本海默深感自责。在后来的政治迫害上,他选择沉默,作为自己赎罪的方式,最终导致他名声尽失,淡出世人视野。
原子弹,人类杀伤力最大的武器之一,不仅影响了战争进程,还导致了美苏冷战格局的形成,对国际政治产生深远影响。二战时期,德国纳粹率先开始研发原子弹,给世界带来巨大威胁。在生存的压力下,美国必须抢先研发出原子弹,否则世界将被邪恶所统治。二战结束后,原子弹带来的核威慑,使两个超级强国不能轻易开战,间接导致了半个世纪冷战给世界带来的和平。基于原子弹建造的核电站,成为了现代社会的重要电力来源之一。原子弹不仅是世界的毁灭者,还是社会的推动者。因此,原子弹必须研发。
原子弹研制成功,使奥本海默登上了人生巅峰,被作为《时代》杂志的封面,成为全世界最有影响力的人士之一。但是,原子弹带来的毁灭,深深刺痛着奥本海默的良心。在原子弹研发之际,奥本海默就陷于此矛盾之中,一方面,他恐惧原子弹带来的破坏,更害怕连锁反应失控毁灭世界;另一方面,他渴望成功,渴望青史留名。在按下按钮前的一瞬间,他希望试验失败,希望原子弹永远不会被研发出来,可是对成功的渴望,还是驱动他按下按钮。数千米的烈焰升起,原子弹现世。它在后来夺走了数万人的生命,也让奥本海默,成为了自己心中的恶魔。正如影片中,在奥本海默年轻时,玻尔对他说的话:你可以掀开石头,但未必准备好应对躲在石头下面的蛇。奥本海默没有准备好应对原子弹给他带来的道德困境。原子弹本是历史的趋势,即使没有奥本海默,也会有其他人将原子弹造出。可奥本海默陷于自责而无法自拔,体现了他善良但自私,冷酷而温和的一面。
也许,奥本海默的困境,恰好反映出人性是脆弱的。即使明知原子弹带来的和平,可能拯救亿万人的生命,但它杀害了二十二万日本人民,却是不容置疑的。这一事实,无法逃避。二十二万人中,有许多人都是无辜的,可其他人应该为了世界和平而剥夺他们的生命吗?就像著名的火车难题一样:无法停止的火车,路径上有三五名铁轨工人,他们即将被火车撞上,但是可以在相撞前改变铁轨,使火车变道在另一条只有一名工人的铁轨上。如何作出选择?应该为了拯救多数的生命,而谋害少数的生命吗?这一难题,早已困扰世界多年。也许理性认为应该以少换多,但感性却认为这是谋杀。理性冰冷,而感性不可控。道德在此产生了矛盾,展示出人性的脆弱和无能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