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是在文学作品中,亦或是在影视作品,人性的刻画显得尤其的精彩。例如东野圭吾《白夜行》中的雪穗,欧亨利《最后一片叶子》中的贝尔曼;又譬如诺兰导演前些作品《星际穿越》中的老教授,更或者如《黑暗骑士》里的市民,盗贼,小丑等。我们不轻易区分人性的善与恶,因为人性不是可以简单地用黑白两道来划分的东西,有些时候,它更是淡淡的一道灰。而这些作品用虚构的情节将真实的人性无限放大,塑造和揭示了耐人寻味的人物,道理。《奥本海默》跟上者有很大的相似之处,但有一点不同的是,“奥本海默”是一个真实的历史角色。
奥本海默在电影中大多时候冷静,克制,但有些时候他表现得极为狂躁,邪恶,某些时刻他又慈祥,温和,甚至有的时候他是如此的冷酷,傲慢。聪明,能干,勤奋的天才科学家是他;对社会敏感,善变的政客也是他;多情,冷酷的情人还是他。……而这些他的性格多样性在电影中通过画面的剪切和基里安·墨菲的精湛演技被很好地展现出来。
有许多观众把这部电影分成三个部分:前期奥本海默杂碎的生活经历,中期研发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以及末期奥本海默的自责和反核行动。当然,电影叙述就是这么一个顺序,但我认为这三个部分其实可以归结为两个。一者是奥本海默早期在生活上性格多样性的显现。
以一件“小事”为例,奥本海默年轻时曾经给自己的导师下毒——这一个小青苹果的情节正好揭示了奥本海默性格中的阴暗面,但而后很快他就明白自己这么做的罪恶,形色仓惶地跑回教室把苹果丢掉,极力挽救这即将发生的悲剧。
另一者则是奥本海默其复杂的人性在核弹这一关乎世界命运命题上的表演。一方面,奥本海默极其希望核弹的成功研发,他希望世界能够看到他的成就;另一方面他担心自己会被道德所唾弃,成为历史的罪人。所以他才会在战后支持反核运动,并且时常悔恨,自责,让自己所酿成的灾祸来得少些。
奥本海默的政敌斯特劳斯也从另外的一个角度“揭示”了奥本海默的“虚伪”:奥本海默既希望核弹这一伟大的科学成就能够震惊世界,又希望自己可以不计后果的躲开一切责任。结果这样一来,他就成了荣耀的“原子弹之父”,而“沾满鲜血的双手”就落在了肮脏的政治家身上,从而维护了自己“纯洁”的形象。
但是我们并不能就以此来给奥本海默戴上标签,正如开头所说的,人性是不能简单地用黑白两道来区分的,而恰恰奥本海默也许就是那一道淡淡的灰。奥本海默的这种“虚伪”并不是有目的性的,当它有所表现时流露的是真情实感。所以我们才会看到 他跑回教室阻止悲剧发生,所以我们才会看到他因为简的自杀而深深自责,所以我们才会对那句梵文“我已成为死神,是世界的毁灭者。”印象深刻。
有一段音乐和情节十分精彩。当奥本海默被“审讯”时,他的脑海不断显现出砰砰砰的声音,而后来我们了解到那是原子弹成功投放以后奥本海默进行演讲时观众的跺脚声。在那个场景里,每一个美国人都在欢呼,都在为教训了日本人而高兴。但我们看到的是奥本海默的视角,在他的视角里,与欢呼声并存的是哭喊声,与跺脚同在的是核爆,他分不清荣耀和罪恶,只是捂着头离开了房间。这一个情节充分展现了奥本海默对核弹的两个立场,也说明了他发自内心的罪恶感和道德谴责。电影用一个非常漂亮的结尾来告诉人们在奥本海默内心深处,这一个罪名已经无处可逃了,是他引爆了整个世界。
似乎奥本海默的一生都是先后扮演着“毁灭者”与“救世主”的角色,总是在犹豫与纠结中勉强做出决定,最好的表现就是他费尽大量心思开发研制原子弹后又赌上自己的命运与核弹作斗争。一切都是他那复杂多变的人性在作祟,而这复杂多变人性也是这部电影精妙绝伦的基础,也是奥本海默这一伟大的历史人物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