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兰的又一巅峰之作,《奥本海默》在叙事上,诺兰玩的还是非线性。但彩色与黑白画面,划分出两个人物的视角,还是很明晰的。
彩色部分,是奥本海默的视角。按时间顺序讲述了奥本海默的个人经历。以及,穿插着1954年美国原子能委员会秘密举办的安全许可听证会。黑白部分,是施特劳斯的视角。主要呈现的,是1959年关于施特劳斯商务部长提名的听证会。外加一些施特劳斯与奥本海默的同框。
在音效上运用了大量的小提琴演奏和交响乐团,同时在原子弹爆炸时候的声音清零和后期在审判中多次出现的画面过曝和原子弹声音的出现大量渲染了奥本海默的内心活动。
电影的开头,奥本海默在谈论自己的求学经历时,回忆中却不时穿插着光点与弧形线条。诺兰用一些现实的光影,去表现量子物理的世界。
比如快速旋转的光斑,如同光子的波粒二象性。
奥本海默在电影里,给学生上第一节课时就提到过——“光,是由粒子还是波组成的?”
还没等学生回答,他自己就已经说出答案:量子力学说,这两者皆有。这就是(最基础的)波粒二象性。它并非是在一种“二元论”去观察物体的构成,将光的构成,视为一种“不定性”。将这个理论用在电影里的作用是什么?告知观众电影里的人物、事物也具有不定性,不能用单纯的“二元论”去判断。就如,奥本海默。在电影开头,他就被定义为新时代的普罗米修斯,是他带来了这个时代的光。但,随着故事的发展,你却越来越无法定义奥本海默。他迷人,聪明,在婚姻里却不忠妻子,与情人之间的藕断丝连,差点威胁到自己项目的安全,(电影里也暗示了情人的死也许与他的项目有关)。他制造了世界最恐怖的武器,但,后半辈子,又囿于对武器使用的恐惧与良心的谴责,禁止核武器在战争中的使用;他为了尽早结束战争而制造了原子弹,却又因此,间接地杀死了22万人。你无法以好、坏,简单地定义这样的一个人,如同,光具有两种特性,而不能被轻易定义。迸射的火星,如同核裂变的链式反应。
在《奥本海默》里,的确在谈论着正义、力量的代价,但,也是一场作者自省与剖析。当你具有强大力量,或是创造力时,它应该如何运用,才能即能达到力量的巅峰,又不被利用、不被去伤害无辜的人。天才,也不见得能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