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电影中原子弹之父身边的人早早晚晚的都在发疯?
看完了电影《奥本海默》很长一段时间,有些想法来和大家聊聊。
这部电影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它是一部传记电影,其中的大量人物都是真实且可考证的。在以奥本海默为主角的电影中,这些历史中举足轻重的人物是作为配角存在的,美国总统、将军、多个诺奖获得者们,很多都是对美国历史进程有重大影响的人物,导演怎么处理这些配角,还是很有讲究的。
那么出于什么原因,电影中多个角色在崩溃边缘徘徊到要发疯呢?
首先是主角奥本海默,电影一开始导演就把他略为出格的一面呈现了出来,他认真要毒死自己的老师,受害者因巧合躲过一劫,这是段真实的历史。导演为了人物塑造,让奥本海默一晚上心生懊悔收回了毒苹果,在道德上美化了男主,让谋杀成了恶作剧。改编后这颗绿色的毒果对应了美国空投的那两颗原子弹。谋杀一个人的非正义与战争中屠杀的正义性,是导演诺兰在美国投弹事件上的政治态度。这也是他把本片拍成主流电影时取舍的开始。
奥本海默再次的出格,是在了解投弹事件中死伤平民的惨状后,他面见美国总统杜鲁门时直言,觉得自己双手粘满了鲜血。那位美苏冷战的揭幕人恼怒地讥讽了他,并质疑了他的政治立场。这似乎是为了表现了男主的多愁善感,反衬了美国军政在投弹上的强硬态度。实质隐去了当时美国与苏联战场利益分割的白热化。美国投弹也是为了抢在苏联前拿下日本。历史的真相导演还是打扮了一下。
电影中奥本海默被定义为一个出色的科学家,电影中他的组织与领导能力是碎片化的。相比奥本海默的复杂性,格罗夫斯将军在原著中不讨喜,在电影里则被塑造得极为正面。他作为军人具有坚定的意志、稳定的心态和强大的执行力。与他相比,奥本海默显得孱弱和软弱。
说回发疯,还有男主身边的女性们。她们基本是衬托男主的工具,缺乏人物弧光是作为女性符号存在。男主与女性的关系几乎没有柔情时刻,两位女性都是强势的,不是在否定他的情感,就是在否定他的行为,情人拒绝他的鲜花,妻子呵斥他的软弱,营造出奥本海默孤僻不解世事的一面。而事实上只有奥本海默在年轻时才那样,在曼哈顿项目中他作为领头人,不到长袖善舞八面玲珑,那也该是纵览全局运筹帷幄。他能通过自学治疗自己的心理疾病,对人心的拿捏自也不是小白。而参与这个项目,也是他对政治生涯的一次选择。导演更着重对奥本海默殉道者形象的塑造,而忽略了他以科学家的身份在政治舞台上的能量。当时美国的科学家还是很有话语权的。
电影中的原子能委员会主席的施特劳斯,开始是冷静大度的上位者风范,面对奥本海默无论有意还是无意对其过往职业的贬低,他还能忍住怒火解释得不卑不亢。让观众感受到是精英阶层的奥本海默过于傲慢无礼。结尾处,当施特劳斯也陷入需要自证清白的处境时,他突然就失控、暴怒、发疯了,这有点超出角色设定之外。在历史上虽然他们反目决裂,更多是因当时美国的政治形势,是这两个人所选择的政治理念不同。而在电影中,奥本海默审查事件中所蕴含的美国政治与军事的霸权主义被隐藏了,导演还弱化了美国激烈冲突的政治环境,简化为施特劳斯和奥本海默的个人冲突,使人物色彩更浓郁,导演选择了重人物轻政治。施特劳斯的发疯式表演应该也是导演要的结果,因为导演明白电影中如果主角不够可爱,可恨的反派会让你改主意。
反过来想想,如果施特劳斯继续冷静又优雅的搞阴谋的话,这个时代的审美还挺容易接受他的视角。那对主角的塑造就伤害很大了。同理,情人与妻子如果不强势,奥本海默就不仅仅是个浪荡纨绔,还是玩弄女性的高手。如此一来,现代的道德审美男主就不招人喜欢了,虚伪的殉道可得不到眼泪。
本片主角一直处在高压环境下,被压迫、被背叛、被利用,在很多偏俯视的审视镜头里,把男主塑造成了一个完美的受害者,盗取火种的普罗米修斯。即使是诺兰的电影里也只有温和的美国政治,主角的锅都是配角在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