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看过的奥本海默让我大受震撼。初次提笔不能说是影评,只能算作业余的交流尝试和个人的观影感受吧。
相较于诺兰的其他电影,奥本海默这一巨作开辟了一种平淡纪实的语言风格。与《蝙蝠侠:黑暗骑士》或是《盗梦空间》不同,诺兰导演在这部影片中没有极力夸张的超现实镜头与致密紧凑的动作场面,而是以平铺直叙的详实语言刻画奥本海默这一极具矛盾的人物形象。不同于吸人眼球的爆米花电影,类似于人物传记,影片既从一个旁观者的视角观察记录奥本海默的一生,又直击奥本海默的精神世界,很好地呈现出奥本海默复杂而缜密的内心。
影片采用了诺兰导演较为擅长的多重结构,以倒叙顺序两条时间线展开奥本海默的故事,在过去与现实的交叉中营造了历史的厚重感,以沉稳冷峻的语言勾勒出其绚丽多彩的人生画卷。
奥本海默在哈佛大学期间对物理产生兴趣,却因操作笨拙打碎仪器无法进入实验室。随后转入德国哥廷根大学研习量子物理并声名鹊起,后返回美国任大学教授。与此同时,核裂变出现重大突破,核武器开发具有理论依据。好景不长,二战打响,纳粹德国拥有海森堡等杰出理论物理学家。出于对德国先研制出原子弹的担忧,美国紧锣密鼓地展开了大名鼎鼎的曼哈顿计划。在偏远的阿拉莫斯,秘密建立起一座核武器开发的小镇,奥本海默担任负责人。三年之内,原子弹被成功研发。这个威力巨大的武器因为纳粹德国的覆灭将矛头调转日本,于广岛、长崎投放。这位“原子弹之父”登上了时代周刊的封面并与时任总统杜鲁门会面。在这次会面中,奥本海默对死者的愧疚激怒了冷血的总统,在后来的核武器研发中他更是反对氢弹的开发。“懦弱”的表现、退缩的迹象、亲共的嫌疑,无一不是将奥本海默推向深渊的帮手。祸不单行,内心积怨已久的政客、伪君子施特劳斯作为陷害奥本海默的幕后推手,乘着麦卡锡主义的浪潮、借助政治上的肮脏手段剥夺了其所有官方职务。时至奥本海默身死,他的安全许可仍未恢复。
电影中着重聚焦于两位物理学家从而映射人们对原子弹成功研发的反应。其一是奥本海默在原子弹引爆成功后的宣讲会上“看到”人们欢笑,拥抱或是呕吐的场景。随着逐渐密集而强烈的跺脚声,他的眼神愈加闪烁、神情愈加慌乱、呼吸愈加急促。他为什么会如此?一个创世纪的科学家、一个走在时代前列的物理学家,应当为自己里程碑式的贡献感到无上光荣。然而,当毁灭敌人的武器指向了无辜的民众,“你的发明挽救了前线战斗士兵的生命”成为了不切实际的空谈。交织在“创造者”的喜悦与“刽子手”的悔恨所构成的迷茫中,奥本海默不知道自己所在的是否正确,他认为他的手上沾满鲜血,因此极力反对氢弹的开发。奥本海默在研发原子弹是的过程中,曾有人算出原子弹有极小可能产生链式反应导致烧毁大气层。因此,他找到爱因斯坦帮忙计算发生的可能性。“原子弹真的会摧毁世界吗?”这个问题似乎在原子弹成功爆炸后得到了答案。但是在奥本海默再次会见爱因斯坦时,他说:“我认为我们确实毁掉了世界。”这也使爱因斯坦原本的微笑骤然一沉,黑着脸走远。极为可悲的是毁灭世界的不是小到接近于零的偶发事件,而是人类掌握力量而逐渐膨胀的必然欲望。人类终于拥有了毁灭自己的能力。
影片极具艺术效果。原子弹爆炸时我们看见了耀眼的白光盖过了看似沉闷的爆炸声。在原子弹爆炸成功的宣讲会结束后,人们的欢呼声渐渐淡化,替换为整齐一致、节奏紧密的踏步声。原子弹爆炸时白光先于爆炸声出现在物理上可以归结于光速快于声速。在我看来,白光或许意味着新生——原子弹这一跨世纪的产物,而沉闷的爆炸声象征着毁灭——数以万计的人在核武器下丧生。这既是原子弹带来的现实映像,也是奥本海默的内心写照。在倒数、成功、欢呼结束后,席卷而来的是深深的无力和绝望。在电影中两次出现的逐渐加快的跺脚声,怎么看也不像是人们为胜利欢呼的轻快节拍,反倒像战争席卷无辜的血腥铁蹄。咚咚咚的紧凑节奏更是令人身临其境,仿佛在不断膨胀的夹缝之间,令人窒息。
奥本海默是一个怎么样的人?毫无疑问,他是一位伟大的物理学家,在面对当时理论物理发展最为迅速的德国,他顶住多方压力,先其一步完成了原子弹的研发。奥本海默是一个内心复杂的普通人。他在英国求学期间与导师关系不好并不擅长实验,他一度患上了忧郁症。他甚至将毒苹果放在导师实验室的桌子上,虽然在苹果被吃下前抢回并丢进垃圾桶,但我们仍然可以从中瞥见其人性中潜藏的偏执冲动与道德良知的共存,这造就了他内心的复杂。他还是一位失败的伴侣,一位不负责的父亲。有一个镜头是奥本海默回家后发现孩子在哭但妻子在饮酒,偶然的事件背后藏着怎样的真相?我们只能模糊猜测。但他的情人琼——难得与他有精神共鸣的人,因为曼哈顿计划的实施不得不向她隐瞒他离去的动机,最终导致了琼的自杀。影片中的政客施特劳斯在最后揭露了奥本海默的“伪善”。一方面,他渴望自己的成就达到巅峰,受世人敬仰。因此他不计一切地投身于原子弹的研发,试图名留青史。另一方面,当原子弹在日本爆炸后,他对二十二万的死亡人数感到难以接受,陷入无休止的悔恨与痛苦之中,逃避他创造出的灾难所带来的毁灭性后果。事实上,他成功了,他登上了时代杂志的封面,“原子弹之父”之名家喻户晓,而“沾满血的双手”由政客承担。
两位决定奥本海默后期走向的关键人物更是以强烈对比的形式诠释了何为科学家,何为政治家。其一我们稍有提及,施特劳斯认为奥本海默在爱因斯坦面前说坏话导致其被冷落,加上他在同位素出口听证会上的嘲讽,借助政治的程序正义公报私仇成为了剥夺奥本海默职位的最后一击。相反,希尔博士出场时间短暂。作为记录员时,他被奥本海默粗暴打断记录。在请求奥本海默停止核武器研发时,他被严厉拒绝。然而,在他第三次登场时,希尔在听证会上义正言辞地揭发了施特劳斯对奥本海默的陷害。政治中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是科学家们所不屑的,他们追求的永远是真理与光明。影片的最后,时间线收束,“我想,世界还是被我们毁灭了”。既回应了施特劳斯的疑问,也回答了人类对于原子弹的研发的质疑。
影片的第三个小时真实地展现人物内心,使其不再囿于简单的人物传记,而是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国界。科学家们引以为傲的成果,到最后却成为了政客们的工具,荒谬而又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