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x看的,忘记上一次是什么时候看,大概只看过一两次iMax,声音方面倒没听出太大区别,也许是我不够专业,画面方面,特有的感觉就是大,我又坐在前排,看字幕都要眼睛往下看,刚开始要么看了字幕没看画面,要么看了画面没看字幕,后面也就习惯了。中途有个画面是一张脸在最右侧,我还要扭头去看哈哈哈哈哈。不够画面大的好处就是真的足够沉浸,画面比例什么的,能够把视野填满,就像真的进入那个世界。
首先是诺兰此次的剧本已经到了一定炉火纯青的地步,节奏的把握,不同时间线,人物视角的切换,能够有一种交互讲述的,互相补充的作用,又不会让人摸不着头脑,各条线都能有条不紊地前进,语言方面达到功能性的一种极致,不会有太多深奥或者文艺摸不着头脑的台词。我真有点想把这个剧本拿来研究一下,今天逛书店,也看到了一些新海诚的分镜集,编剧的一些书,小说跟剧本有一定差别,但是我想追寻的小说形式之一,一定是在剧本上很扎实的那种,能够被轻易地改编成剧本,结构主义的魅力还是让我再享受享受吧。
音乐画面上这次做到了克制,画面服务于剧情,没有那种刻意的海报式构图,简洁有力,音乐不喧宾夺主,但没有记忆点,我感觉不如信条的声音效果体验好,跺脚的声音在核爆后再揭露出来,原来是来自于这里,诺兰对于声音有一种癖好,钟表或者节拍器式的氛围音,轰炸式的堆乐器拉音高,我拿原声带再听一听吧,或许会有新的感受。
内容安排上,事业线,感情线,事业线是主体,感情线是添头,但我个人感觉这个添头是不够好的,戏份的量处在一个尴尬的境地,距离成功的情感塑造不够,简单地流于表面,工作与生活,选择琼还是凯蒂,把花丢垃圾桶属于偷懒的做法,快速营造一个记忆点,却撑不起一个人物。凯蒂如果没有足够时间建立起来,最后依靠凯蒂,凯蒂来将奥本海默从痛苦中解救出来就没有共情力,她一句,“他们都还等着你”,彻底绑架了奥本海默,身居高位,哪有时间让你伤感。但是过多的感情线又会影响事业线的推进,造成观感的割裂。所以是处于尴尬的境地。
事业线方面,核爆前与核爆后,也可以理解为人物心情的上升与下降,核爆前步步推进,在核爆一刻达到喜悦的顶峰,随后核弹被拉走,用于战争,开始自我说服,核爆后的幻想,痛苦与反思,被起诉审判(其实更类似于被审查),失去安全级别的证,失去威望和荣誉,被认为是间谍……最后收束在奥本海默见爱因斯坦的那一天,他接受自己的成为了普罗米修斯,在那一天真真切切地改变了世界。
政治是这个影片的一大主题,从战前的工会运动,美共的宣传,曼哈顿计划期间,不顾反对,接触,调用敏感人士,甚至为保护下属说谎,成为把柄,战后反对氢弹,被发现计划内有间谍。政客利用这些点进行攻击,精心设局,利用个人恩怨进行派别斗争,最后要不是科学家的辩护,施特劳斯就会得逞。爱因斯坦说:“有一天,当他们对你的惩罚足够多时,他们会给你提供鲑鱼和土豆沙拉,发表演讲,给你一枚奖章。请记住,这不是为了你,而是为了他们。”在政治面前,科学家也不过是棋子罢了。影片在这方面的刻画下足了功夫,政斗的一个不错的范本,听证会的那些咄咄逼人的话语,如果不是历史事实,而是诺兰或者书里写的,那还是很见功力的,一不小心就会变得假大空。但我还是感觉政治方面的戏份可以进行缩减。
科学部分,科学伦理的良知,总统说,他们不会记得是谁制造了炸弹,而是会记得谁扔的炸弹。科技是把双刃剑,要看你怎么使用他。核爆之前,我总处于一种喜悦之中,那是核理论步步成熟的历史,闪耀着科学与智慧的光辉,用玻璃杯和玻璃球那里我觉得特别好,简单直观地成为影片里的一个时钟,也能明确体现出核弹的大小,以及与后面威力进行对比,体现出核武器的威力与震撼。重水用于核反应堆,作为中子减速剂,在那时候原来并不是主流,而是石墨用作减速剂,在核反应堆里用铀238制造铀239,然后裂变制造钚,现在大概都是用的重水,石墨堆的切尔诺贝利炸了后,应该就没有石墨堆了吧?当时德国使用重水,本该是更好的发展道路,但在当时因为技术问题,导致方向的错误,历史就是这样捉弄人。
其实回来后我犹豫要不要给五星,因为时长越长,我对于影片的要求就会越严格,为什么要这么长,有必要吗?如果这片子两个小时,我毫不犹豫打五星。广岛爆炸后,他演讲,见到幻象,面前人快乐的面庞,映照着日本人痛苦的样子,那一刻,世界彻底改变了,人类拥有了毁灭自身的力量。
奥本海默对爱因斯坦说,i think we did。那一刻,是人类整个种族的悲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