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奥本海默》的两极化评价是两种错误。捧杀的主要是预代入了对神人的膜拜。这并非神作,一是凡人不能因此封神,二是神人不能因此超神。棒杀的主要是陷入到对中心的厌弃和对传统故事的贪恋。

公允的评价是,值得一看的一位科学家的传记片。不要试图去补充观众以所谓背景,不要试图希望中国观众记住群像人名,那不重要。真正的电影观众可以在相应时空中完全理解任何真正的电影。

诺兰借自己的影响力,聚焦一位科学家,是电影工业艺术家对世界的一种表达。并无不妥,想想看,科技史前300位的科学家的传记片,能想起啥?

奥本海默这个人的选取,有典型性。现代科技史上,有几个工程具备“曼哈顿计划”这样的科技前沿性,广泛联系当时群英、军事、政治且耗资空前巨大,影响当时历史以及辐射之后地球版图的深远性?可能是划时代的独一份。从叙事本身是超越20个诺贝尔奖的戏剧效果。

同时,聚焦奥本海默的人生第二重要的被国家取消安全许可这个事件,放在麦卡锡反共猎巫时代这个大背景下。必须理解这一点才能理解得了这个人物,你就试想一想,假如钱学森式的一个国家核工业的实际领导者如果在核爆成功9年之后突然被这个国家剥夺了对于该事业的安全许可与政治参与权,对这个人乃至对整个科学界的爆炸性,何况这是全人类第一个核国家。

这两大事件足以串起来这个人物的一生主干与传记片的最大戏剧化了。至于求学、罗曼史、内心挣扎、人生理念、社会关系等等,都是穿插在他的人生两大事件的之前之中之间的,都是为了补充白描一个活生生的非脸谱化的人之为人的饱满复杂鲜活度的

不管诺兰花多长时间,用什么镜头语言叙事技法,不论诺兰试图传递多少主人公的知识分子信条以及诺兰自己的价值主张,理解了《奥本海默》就是拍奥本海默这个人在1940-1954的大事记,就抓住了这部片的实质,就可以忽略两极化的评价,也就不会迷失在纷繁的人物和冗长的时长里。至于其思想亦不复杂,有科学家的一面,有公共知识分子的一面,有爱国者的一面,有关心者的一面,有男人的一面,甚至无需观众评价其正误,这是这个人在1940-1954的历史选择,通过诺兰的手术刀,观众看到了这个横切面,仅此而已。

其实背景音放完,灯亮起,奥本海默看到,诺兰看到,两个人对视一笑,“嗯,蛮好的”。于他们,足矣。


奥本海默Oppenheimer(2023)

上映日期:2023-08-30(中国大陆) / 2023-07-20(中国香港) / 2023-07-11(巴黎首映) / 2023-07-21(美国)片长:180分钟

主演:基里安·墨菲 艾米莉·布朗特 马特·达蒙 小罗伯特·唐尼  

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 

奥本海默的影评

arron
arron • 奖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