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本海默」
克里斯托弗·诺兰 导演
基里安·墨菲 艾米莉·布朗特
马特·达蒙 小罗伯特·唐尼 主演
如果要选出一部今年个人最喜爱的电影,那毫无疑问是《奥本海默》。
如果要表达喜爱这部电影的程度,我可以每周都看一遍《奥本海默》。
今夏上映的好莱坞电影里有两部异常火热、话题性和讨论度都很高,一部是《芭比》、另一部是《奥本海默》,《奥本海默》的国内删减版相较于全球首映版迟到了一个多月,诺兰导演携新作单枪匹马来到中国做宣传。上映后的第二个周末便观看了IMAX版,观影前只知道是部讲述“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一生的人物传记电影。就像是很多最后历经岁月考验的坚贞爱情,双方第一眼见面的感觉可能只是个别点滴的细节所留下的朦胧好感,感觉是对的,但并非一见钟情到立马山盟海誓的那种非你不可,具体好在哪里、到底适不适合还需自己进一步花时间去了解和印证,初次观看《奥本海默》大概也是这个印象,观影的整体感觉很棒,很多细节还需一点时间去慢慢琢磨和回味。另一个感觉是被诺兰导演的“原子弹”狂轰乱炸了三个小时,突出的印象是非常震撼的视听效果,关于景物的美感、画面的质感、音乐的烘托、表演的酣畅、剪辑的手法等都很赞,另外,影片提供给观影者的信息和能量密度非常大,简单的举例,与奥本海默有过交集的重要人物太多,走马灯一般的轮番上场,虽然奥本海默率领科学家团队制造原子弹这条基本的故事线没人看不懂,但是几场听证会的情节和对话作为整块内容占据了影片后三分之一的时长,其中的玄机和交锋,在不熟悉相关背景的情况下会觉得一头雾水。
第一次观看这部电影之前其实就已经买了《奥本海默传》,电影剧本大概也是根据这本人物传记进行改编的,眼看着密钥延期的截止日就快到了,上周五下午趁着看完牙时间还算早,来到二环边积水潭地铁站附近的一个老商场内的影院完成了影片二刷,影厅很小、设备也很陈旧了,却不太影响我对首次观看时遗漏掉的部分情节的关注,距离上一次观影已经过去了两个多月,其中的一些情节甚至有点淡忘了,好消息是《奥本海默传》已经看了小一半,对很多人物和背景有了更多的知晓和了解,也正因如此,对很多情节算是又加深了一遍印象,对这部影片的喜爱也更加强烈了。
担心本周密钥延期截止日即前的工作日可能不会再有时间和机会重看一次,仅仅间隔两天之后的上周日,来到全国唯五的IMAX GT厅之一,中国电影博物馆,三刷了《奥本海默》。《奥本海默传》的阅读进度略有增长,除了号称原子能委员会内部听证会的幕后黑手刘易斯·施特劳斯之外,电影中的人物在书中已悉数登场。《奥本海默》这种量级的电影搭配上IMAX GT厅播放的效果简直绝了,沉浸其中是一种莫大的享受。画面的质感和带给观影者的强烈震撼毋庸置疑,奥本海默脑海中量子物理学的波粒二象性、宇宙中恒星的寿终正寝坍缩、美国西部新墨西哥州壮丽绝美的荒原、三位一体试验场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形成的翻卷蘑菇云和延后的声浪冲击波,神秘、宏大且壮观,洛斯阿拉莫斯小礼堂里聆听“死神”演讲的听众们陷入极度兴奋、疯狂的状态,掌声和欢呼已经无法充分表达他们内心的激动,在喧闹嘈杂的环境中,奥本海默仿佛看到了无数被瞬间汽化成焦炭的广岛妇女和儿童,他觉得自己的双手沾满了鲜血,神志恍惚。震耳欲聋的跺脚声所营造的狂热的氛围此后也一直萦绕在奥本海默的脑海中,挥散不去。影片的配乐部分也给人极大的听觉享受,“can you hear the music”是年轻的奥本海默在欧洲求学期间,一位重量级的物理学家对他的疑问,也是整部影片中我觉得最棒的一段配乐,特别喜欢中前段给人一种巨大的荒芜感和无奈感的部分。影片的几位主演也特别棒,基里安·墨菲的奥本海默简直厉害到炸天,神韵无限接近传记书中奥本海默本人照片的感觉,气质也超棒,年轻时的意气风发、学术成熟期的志得意满、后核爆阶段的矛盾焦虑、被听证会问询时的心事重重都被演绎和拿捏得极其到位,多长重头戏的表现相当出彩,后知后觉的我发现自己已经爱上了这个爱尔兰男人哈哈。艾米莉·布朗特饰演的奥本海默妻子姬蒂在丈夫听证会上的一段反击也堪称表演的教科书,面对公诉人的陷阱问题,老练的姬蒂沉着冷静、应对自如,并在质问者的提问意图被自己识破后反客为主,予以对方迎头痛击,整段表演酣畅淋漓,让人拍案叫绝。影片的结构将对奥本海默和施特劳斯的两场听证会切成碎片,并分别用彩色和黑白作为区分,穿插、夹杂在整体线性叙事的过程之中,很是巧妙,也充分表达了导演的创作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