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整看了五遍,毫无疑问这是我看过的真好看的电影之一,是我八九月份做过的最有意义的事情,我建议心智正常平和的人都好好看看这部电影。
这是诺兰十年内筹备时间最短,特效镜头最少,而信息量几乎最大的一部影片(某种程度超越信息穿越),影片得益于传记文学和当事人回忆,史时文件为底座,将线索剪碎飘洒空中绘制信条,导演作为时空行空并不是为只为众生还原出奥本海默这一符号,借那个时代的璀璨之人,以曼哈顿工程的拥核结果对核平衡失控的当下进行核战危机启蒙。
影片以雨水涟漪为开端,以量子微观运动为引,以当事人心理活动为带入,以核聚变的绚烂和恐怖达到最高潮,这一系列的开端和结论都是链式反应的一部分,科学家们以为自己能够扮演好造物主的使者,殊不知自身也是这链式反应演化的一部分。影片的神来之笔是把与曼哈顿计划毫无关联的爱因斯坦之口讲述了这个真相。
第一次观影:35mm胶片2.39:1
感受:理论上PRC版本可以一刀不剪,采取画面放大以及AI后期手段即可处理少儿不宜镜头。一定要再看一次全画幅版本。能够把如此庞大的信息承载在一部电影,而且每一次时空大的锚点专场的蒙太奇处理的如此美妙,犹如雨点涟漪在音符跳跃一般,没有一帧画面值得浪费。都不能上厕所和任何失神。必须保持注意力集中。演员的表情和还原是神来之笔,维度爱因斯坦是导演化身略显突兀。琼是奥本海默的精神另一面写照,略显用力以外都让我身临历史与当事人的心理活动。
黑白和彩色视角(客观和主观)是两种可能性的诠释。
路易斯这个看似反面的角色其实意义巨大,与有着链式反应环境下觉醒的科学家们,认知如同弱者动物,但就是这样一群人仍然控制着人类世界相当的资源和叙事权,信息权。
70mm胶片必须看首映,胶片的问题是越放效果越差,必须看第一炮,理论上胶片拷贝后损耗只有3.1K~3. 7K但是会有更高宽容度实现画面动态范围比。也就是高对比度,但是近拍会有颗粒感,然后对放映员的要求很高,放映室的光环境也有要求。
35mm胶片不建议大家看,压缩以后画质极低,还面临胶片的衰减,实际上观影效果很差,如果一定要追求胶片感拍拍照还是可以的,但是会被鄙视,以及造成冲突。(HK不允许戏院内拍照)
第二次(大中华(中国区)首映礼)观影:环球大道电影院 IMAX 激光第二代 1.90:1
感受:中国地区特邀观众热情很高,问题问得也在线,但是太关联导演之前的作品,从电影的角度,导演已经完成度极高,无可厚非,真正想表达的,是不能在这些场合描述出来。1.91:1还是存在遮幅。整个影片的勾勒出了现代科学大成者和量子物理奠基人的集体秀,能够拼出整个二十世纪的科学发展史。不少人的发现和论文都比曼哈顿工程本身具有意义。而他们的出现却有如此自然。
(这是我五次观影中,放映亮度合格的)
第三次观影:中国电影博物馆 IMAX 激光巨幕 1.41:1 全画幅
感受:如果我来管理曼哈顿计划,我会如何去做。能够有效统合人才以及在日后小型核聚变中找到突破口?我这一生没办法在强权的羽翼下执行某种改变世界的计划了,只有我自己的方式。
第四次观影:澳门葡京激光IMAX 1. 90: 1
感受:人类仍然被困顿在某一种叙事统治和思维禁区当中,虽然这个世界的造物者,构成单位可能留下某些痕迹,人类的思维方式需要三位一体实验,需要普罗米修斯的带入者,需要天火和取火找到关联,需要梵语中找到古老智慧证明当下的困顿,在我看来,都是一种束缚,人类在理论模型面前探索有限,就在非线性中进行关联。但是这确实又是某种分形集合下的关联。但是滥用这种惯性叙事并不是好事,对探索更大的世界只有阻力。也让普通民众陷入到思维陷阱当中。
(感谢制片方赠送的IMAX 65mm复刻的影片胶片)影片缩减了还原曼哈顿工程的实景工程(洛斯阿拉莫斯)也忽略掉了大部分其他核工程的(铀合成)取景,两颗核弹进度更是以模块球体和两个玻璃杯以及弹珠才计算进度。
值得一提的是:关于核弹链式反应烧掉大气层引起曼哈顿计划前途,实际上还是在数学家计算总量中决定的,人类的计算总量某种意义上决定了工程能力,这是长久不变的真理,这也说明那个时代的计算总量不能摧毁人类生存环境。而爱因斯坦等人是找到 探索新的链式发展环境。(历史上也并非得到爱因斯坦判断链式反应的结果,影片爱因斯坦第二次登场也是为了强化角色图腾以及日后对曼哈顿后遗症定性)
第五次观影:东莞华南mall 万达 IMAX 激光GT 1.41:1
这才是当今讲故事的最高方式,在不影响史时条件之下,借着链式反应中心人们的行为和思想以及心理反应和口讲述想要讲述的过去和将来,剖析某一种本质。
以上是我个人对影片的思考和解读。仍然深刻的感受自己的知识不足,没有知识的思考也是一种抖机灵。强行靠直觉突破,拼图也是不完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