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犹未尽。有一些想法是自然从脑子里生长出来的:1.诺兰还是诺兰,能感受到一种真诚的电影理性,比如前段讲奥本青年时期成长历程的一些剪影,表现方式比较新颖,每次切景奥本的发型都会变,脸庞也给到一种可以感受到的不同的年龄感,比如对声光的应用,人物的情绪,戏剧冲突和张力,引导的争论和反思;2.熟悉的汤米谢尔比,熟悉的弗莱迪莫克里,熟悉的马特达蒙,让观影似乎变成一种和老朋友的叙旧;3.反战,直接联想到的是坂本龙一终曲里版本对911事件的反思,反战不是antiwar而是nowar,因为以战止战只是无限循环,也想到鲍勃迪伦的歌词how many times must a cannon bombs fly,before they're forever banned;4.任何事情只要做就会难,只要想认真做成一件事就很难,可能这个观念来自纪录片张艺谋和08年北京奥运开幕式的纪录片,这个观点大概可以在很多时候鼓励到自己;5.知识和科学的魅力,国际舞台很向往物理学启蒙到鼎盛的近一百年,大概是19-20世纪上半叶,憧憬像热气球梦想家里那样的物理学会,在本片便是那种对科学的追求,奥本对唯一的学生讲课,崇拜波尔的演讲,据需要和兴趣去拜访物理大家等等,国内映射下来会憧憬民国时期和建国前的所有文化运动,求真求知救国;6.才华,奥本对自己的才华是很自信的(人生中段开始可能),自己也享受着才华带来的“优待”,这是迷人的;7.政治惊悚,这个词来自观影前刷到的短评说诺兰说这不是一部人物纪录片,而是一部政治惊悚片,我觉得这个定义是准确的,政治意味很浓,政治与科学的苟合和冲突也很强烈,但或许难免有美化的成分,但显然出品的电影所呈现的意涵是远不止政治惊悚的范畴的。8.看这种片子很难不去带入自己的民族身份,会觉得战争中喔人和和平时代的人对原子弹的感情肯定是不同的,有核国家的人和无核国家的人观影感情必然也是不同的,可能国别带的距离感生出了某种美感,但同样,这种美感也会生出某种情感和身份认同上的排斥。9.难得的工作日下午,久违的包场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