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剧透)
这部电影的意义不在当下,而是将来。
上一次看诺兰导演的电影还是在我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是我哥哥带我去看的,那是《星际穿越》的首映。
那次电影给我带来了极大的震撼,它那样真切的把宇宙展现到我面前,虽然当时我看的不是很懂,但使我对宇宙的可能充满了兴趣。
《奥本海默》。
上一次和诺兰相见还是《盗梦空间》、《敦刻尔克》。起初我以为,历史型电影拍的再好还能怎样?结果,还没开场一分钟就让我悦诚服了qaq。
十年前,我见到了人类史上最出色的电影之一。今天,我见证了从未见过的庞大叙事网和精妙绝伦的叙事手法。“讲好故事”这一块,还得是诺兰。
这是我第一次离历史书这么近。
不再是冗长死掉的名字,不再是文字维度的描述,不再是生硬僵化的结论,他们活了。他们出现在观者眼前,没有人讲解曼哈顿计划的历史意义、没有人讲原子能的政治博弈、没有人讲“内阁的运行逻辑”、“政府的运作体系”、“世界格局的转变”等等之类的东西,有的只是现实,(请容许我这么说)有的只是把历史原原本本的、不带解读的复现在观者面前。把思考还给观众,把理解还给观众。这是我第一次在电影后发出如此长久的思考。
诺兰说:“观影前不需要对人物和历史了解。”
是的。重要的不是人物,而是人物关系;重要的不是历史,而是历史规律。
(不过我还是建议先了解相关背景,这样电影不会枯燥。)
关于核带来的影响,影史上出现的作品简直不胜枚举。
核战争、超级英雄、反乌托邦、核恐慌、末日电影,实在太多。
其中最经典的当属于日本核恐慌的作品如:《攻壳机动队》、《进击的巨人》。
末日作品:《EVA:新世纪福音战士》、《哥斯拉》。
又或者智械危机:《黑客帝国》、《终结者》。
所有人都在思考未来的世界,通过科幻的手段找到未来的可能,而人类却忘记回到一切恐惧的源头,那个人类“偷取火种”、“窃取神力”的时刻。不如先把历史拍好,先思考那个人类踏入“毁灭”的第一步。
“第二个奥本海默时刻”。
人工智能成了未来的必然趋势,而在未来必然重新上演194X年的场景。人们面对新技术必然会有不同的立场,而根据立场又从政府到民众分化成诸多派系。
人类的命运又回到了人类自己手里。
如何面对未来的局势?又如何对待一线的科学家?如何看待国别关系?
历史趋势不可阻挡,未来必然到来。因此我说,这部电影的意义不在当下,而在未来。
诺兰没有解答这个问题,历史规律能否打破,由我们决定。
再次谢谢诺兰,这真的真的是我离历史书最近的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