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小时,对于电影来说似乎是一个较漫长的过程,但对于一段历史,它只够成为让人了解过去的一个起点,《奥本海默》,真的一部好的让人发指,令人窒息的传记电影,我不去过多评价它的拍摄技巧和手法,也还没有这个水平与资格,这一篇影评只为写下耀眼的爆炸过后,我心里留下的那一波波余震。
在正式讲有感之前,我还是忍不住先提一下我这次观看此片选择的影厅,不是为了打广告啥的 ,只是这是中国自主研发的一块可裸眼3D的4K大屏,之前也很少看到有人对此屏幕的评价,叫heyled华影极光,观影下来,有着极好发光效果,在环境更黑 屏幕更亮的环境下,三小时下来疲劳度还可能会比九十分钟的电影还轻松,色彩画质的还原确实不错,虽然对于这种高质量含多音轨的电影还是有类似某些地方适应不了出现配乐混杂的不足,但还是在这里宣传一下属于我们自己的好屏幕,让更多人知道这块屏幕技术的革新。
回到正题,一开篇影片节奏呈就现出快速,焦虑之感,你会感到一种莫名跟着奥本海默一起头脑风暴的且神经质的感觉,甚至你都还没做好观影的准备,也不知到底现在发生了什么。没错,这不是影片的失误,一定是有意而为之,传记电影不需要你去把一件事情从头到尾讲成一件漂亮故事,其实就是要这种突然,真实的感觉,仿佛你在那一刻直接走进了年代,走进了事件,走进了人物。从查阅的资料也可见奥本海默早年就有过精神方面的不稳定,但他又是智商超群的一个人,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开篇给人的这种感觉,是因为你正在感人物当时所感的真实。
接着看下去会发现影片用了黑白与彩色两种颜色,这一点上我现在其实也还在思考其用意,我想可能是对路易斯等人和这场对一位有卓越贡献的科学家批判的闹剧和暗讽,也是在体现这一段历史当时被黑暗中的政客,资本笼罩。而且这次黑白部分的拍摄用了70mm IMAX 胶片,整部片直逼硬盘可保存的最大容量,像是这时长挑战着观众的耐受力,也像这部电影的本体总是将爆发的力度拉到最满,于极限的压迫之中释放。
影片中半段部分含有大量的对话,与零散的故事线,剪辑的镜头也快而多,都说像是做了三小时英语听力,还真的是这样,但这样做的好处就是极好的保证了故事完整性与真实性,并且在这长篇幅的叙事中也不断体现出剧本的精妙之处,越是往后走,越会发现能对照到前面的剧情和台词也越来越多,琼死的时候,奥本有一个想象的片段,中间既有对她自己自杀的想象也快速穿插了他杀的想象,这其实就让人联想到前面它上课提到的台词对光的二向性的阐述,两种情况同时存在的思考模式。也正是诺兰打的时空支离破碎却能让其有规律排列的强大导演能力。
中后段部影片来到了高潮部分,产生了让众多影迷难忘的片段,比如引爆核炸弹那一段,我相信没人会说没被冲击到,我也相信这一段用的技法几乎是我们每个人都见过的,强烈的曝光调整,画外音的缩放,快速的剪辑,都是营造紧张气氛的常用技法,但诺兰牛就牛在他对于时间的敏感,对于节奏的把控,他会将声音完全屏掉,只留呼吸。紧张的气氛在10s中内充满了压迫感,但当你有点适应这种感觉后,巨大的爆炸声效才是让人情绪波动被调动到极点的关键。其实从这一个镜头不难看出了为什么在整部电影当中为什么我们的情绪一直被诺兰轻松的调动,就是应为它很长的叙述都显得十分普通,也一直经量用标准镜头保持时空的连续性,所以当他想让我们感受某个体验时,突然的特写,突然的变奏,突然的一个多角度拍摄一下就调动了我们的情感,正是这样我们得以感受到他受琼死亡遭受到的打击的也打的我们观众遍体鳞伤,感受到他对于自己造出原子弹,却夺去他人生命了的痛苦与自责。
有人认为诺兰又暴露出他拍人物形象不够鲜明的一个弱点,但个人并不这么觉得,每一位客串的角色你会发现表演都是奥斯卡级的,并且这些人物有着原型,演员不过是体现历史人物这一段时间状态罢了,我觉得这部片里出场再短的演员,也都完美诠释了角色一生的性格特点,这部片奥本海默是主角,其他人物则是等待你亲自的去了解。这也是本片最让人获益的地方因为他除了表面故事还传递着诸多内涵。主角本身的经历不禁让人感到考科学家最后也是沦为战争的一枚棋子,你觉得双手沾满鲜血吗,那你拿我手帕擦擦吧,怎么都无法抵抗政客的难言之隐加上主演墨菲本就带有的忧郁气质让人无法接受一位杰出的科学家在政治面前同样不堪一击。泰勒眼里只有自己氢弹研究,他从来不去想他研究的是否是会让无数人丧失生命的武器。路易斯甚至只为了多年前的争吵和权利的争夺而设下一步步的局来让奥本海默声败名裂……
站在演讲台上,不断涌上的掌声没有让奥本海默露出笑容,因为他踩到了自己心里那因他制造的原子弹而身亡的无辜生命。在检察官的不断质问,高层的百般刁难,他的心理在不断在聚合裂变之中,但他不会选择将自己的情绪炸开,他不会再次做这种错误的决定了,他在自己给自己惩罚,也因为爱因斯坦对他说过的话,会有一天所有人又开始对你尊敬,和你握手不为别的,他们只是在为自己握手。正如董卿在节目上说过的一句话“枪响之后没有赢家”,科学家们也都不过是被利用的工具罢了。这也许正是为什么晚年的爱因斯坦发现来到美国也是一个重大错误的原因。
战争的暴力,人性的自私,伟人的埋没,诺兰要表达的太多,一切的一切在串联的叙事线中爆发又沉淀,这才有了让人看完无力且难受的结尾。但这部电影只是一块块零散的拼图,当你拼完之后会发现这幅拼图展现的也仅仅只是一个事件,这部电影的结束不是一个终点,而是一个认识历史的起点,就像诺兰决定拍《奥本海默》前在《美国的普罗米修斯:J·罗伯特·奥本海默的胜利与悲剧》中不断的了解奥本海默的过程一样去一步步探索历史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