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儿子硬拉着必须要看的电影,《奥本海默》是第一部,说句丢人的话,之前我真的不知道奥本海默这个人。

看完之后确实是一部近年来少有的好电影,说句废话就是一部充满电影感的电影,但除了那些令人迷醉的光影,诺兰的诚意仍旧体现在对文化记录中缺口的捕捉,以及将它清晰复杂又明确深刻地传递给普罗大众。

在《敦刻尔克》的阶段,诺兰来华宣传,被提问这部电影对于历史将作出怎样的贡献时,他的回复是这样的:

“我觉得这部电影能够做出的贡献,同时也是电影最擅长的地方,那就是让历史事实活灵活现,以视觉方式呈现给观众。这正是我想把这部电影拍得如此主观的原因,因为当时我还没有清楚地意识到这一点。但现在我们谈到了,我觉得这是我有自信呈现的一段历史。

处理真实的历史事件需要承担巨大的责任。我不想从政治角度去解读,也不想从历史角度去解读。我想做的、也是我觉得电影所能做的,就是把历史鲜活地呈现给人们,让人们感受到悬念、局势的紧张和它带来的情绪,我觉得这是电影最擅长的地方。”

描述历史的第一个层次,是呈现细节。遗忘了细节就是遗忘了全部,找回了细节就是找回了记忆。

描述历史的第二个层次,是去伪存真。虽然故事片相对于纪录片,不以还原事实为第一目的,但一部深入理解历史并掌握了与之相关的最佳转译方式的电影,有可能产生比单纯的纪录片更全面、更逼真、更完整的还原效果。

而以上两个叙述层次,《奥本海默》都具备。

经历过口罩事件的我们,这几年光剩下见证历史了。这段经历让我们懂得,对于经历历史的个体来说,历史其实就是由每一个寻常之日组成的,即便大事发生,它未必立刻波及到身边的生活,每个人仍然是上班封控吃饭休息买菜,这使得大多数人不会意识到“此刻的风起云涌”以及“未来的深远影响”。

历史是一种总结和回望的意识,至今回看过去凶险万状的风暴漩涡,对身处其中的大多数人而言,或许只是如涟漪般平静。

但奥本海默不是普通人,他身在科学体系与战争机器两个严密框架的交角,他以一己之身决定人类命运的走向,相较于那些政治家与军人,他的工作显得极端特殊、专业而技术性,既背负着国家意志的现实热望,又体验着超然物外的孤独纯粹。奥本海默非同寻常的煎熬,在于他必须在学者、知识分子、技术官僚、军工齿轮等不同身份对他的勒令中保持平衡。

电影中当洛斯阿拉莫斯小镇上的科学家讨论是否应该惩罚日本人时,奥本海默说服大家的理由正是:只有我们知道原子弹可怕是不管用的,大众看不到那么远的事情。必须先让世人体验核武器的破坏性,才能缔造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和平,否则没人相信自己的狂妄终将招致多大的代价。

在说服完同仁之后,奥本海默却以一个专业人士的理智和清醒继续留守在海潮般涌来的道德困境里,这是一种形而上的困境,是现代文明新趋势所带来的内在支柱的分崩离析,是少数先知在冥冥之中窥见未来的战栗不安。

我印象最深的一个场景,就是当科学家和家属们欢呼庆祝的时候,奥本海默径自离开轰鸣的木屋,穿过那些集体意志与人性暗影。那一瞬间,他体会到的是不亚于战争发动者的狂热,现场的人留下的是激动的眼泪,可他似乎已经看到了核战争下绝望的哀嚎。

或许对于一大部分中国观众来说,涌进影院看《奥本海默》,是为了看原子弹炸死日本人的惨状而获得报复的快感,而抱着这种期待冲进电影院的人,即便没有在一个小时之后昏昏欲睡,多半也会骂骂咧咧地走出来——因为片中既没有出现半个日本人,更没有展示飞机投弹的过程。

但是,儿子说,我保证会至少看三遍以上,并预测对于大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来说,《奥本海默》有望帮助身处好莱坞一线十数年的导演本人实现奥斯卡小金人的零突破。



奥本海默Oppenheimer(2023)

上映日期:2023-08-30(中国大陆) / 2023-07-20(中国香港) / 2023-07-11(巴黎首映) / 2023-07-21(美国)片长:180分钟

主演:基里安·墨菲 艾米莉·布朗特 马特·达蒙 小罗伯特·唐尼  

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 

奥本海默的影评

arron
arron • 奖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