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防止这部流水账看起来太过无趣,把它撕碎让观众当拼图玩。同时添加了强大的声光特效,细腻具象的内心思考,高质量的配乐,以及立于不败之地的反思主旨。

然而这些都不妨碍它是一部撕碎的流水账,既不好玩,拼完后也不好看。

结构一直是诺兰的强项,拆-缝造成的冲击力用好了对于整个电影是一整个档次的提升,尤其是带有悬疑色彩的片子。而传记片要在结构上动刀无疑要困难许多:拆是为了情节的映射/反差/交汇,在其他类型的电影这些方面人为调整的自由度很大,只要导演保持清晰的思路和充满艺术感的创意,最后的成品会非常具有冲击力。而传记片不会给导演这么大的自由度,而是需要在已有框架下去寻找那些隐藏起来的点和线,再裁剪缝合。在《奥本海默》里,我认为诺兰为了强行结构化创新,导致整部电影变得零碎,不同时间的结合点鲜有冲击力足够的部分。如果说为了最后和爱因斯坦那一点的升华,甚至有种为了碟醋包饺子的味道。

而因为零碎的结构,和这部电影的特性发生了冲突。

反观诺兰以前的电影,对于情节有推动作用的角色设置并不多,这也是能降低结构化难度的因素之一。而《奥本海默》作为传记电影,并非主角一人的电影,更是一部群像剧,3个小时对于这部电影远远不够,于是观看后给人一种“要表达的东西很多,但是碍于时间,大多数人物塑造了一点但又没法深入挖掘”的感觉,这一处理手段直接导致了人物脸谱化,情感生硬。如果是普通的有白人脸盲症(不熟悉欧美影视圈)的观众,这对观影体验甚至是毁灭性打击——在来回穿梭的彩色和黑白之间,在破碎的场景和人物之间,在高强度的对话和需要你自己去构建的人物关系之间,很容易在前中期形成一种“这是谁?他们在说什么?这又是谁?哪边是好人坏人?”的整体懵逼观影体验中。

可能就是想要的太多吧,结果导致没有突出的部分。爱情呢,一段感情奇怪地产生,多段感情膈应地纠缠,整部电影里的女人仿佛都是工具——为了推动剧情和制造文艺效果。友情呢,主角一派对待主角的态度简直是典中典的脸谱化朋友形象,就是童年热血动漫里那种,行为逻辑、语言动作都跟样板戏没啥区别。对手戏上,作为司f相关从业人员,说实话,这抗辩真是,双方都很难评,不如大学时期的辩论比赛。关键是这段在电影后半,我是整个看的如坐针毡无力吐槽,话术设计俗套,反转生硬无趣。

而对于主角的内心描写,具象化是这部电影的一大亮点。其他的可能因为各种原因不适合写出来。单纯就电影来看,作为着墨最重的部分,确实表现的不错。也是因此这部电影总体给我一种头重脚轻并轻飘飘的感觉。大量的主角自我的思考,无论是语言还是表情,不可否认演员的表演精彩绝伦,但这与其说是奥本海默的传记不如说是导演(?)想通过主角表达艺术或zz追求。尤其是站在二战受害国观众的角度,尤为不能共情,反观甚至觉得主角被刻意地圣母化。

同时后半段的zz斗争浅显浮夸,反派像个精神病人一样歇斯底里情绪化,人物动机生涩怪异,有种漫威电影正反对立的违和感。将近一个小时,大部分都是低设计感的冗长抗辩对话,全靠最后反派失败造成一点爽感,仿佛是设计好的“欲扬先抑”一般。

如果把这些时间拿去塑造一些关键人物,我觉得效果更好。

【结尾吐槽】

爆炸的效果是真的拉胯,冲击波来之前甚至让我产生了试验失败的错觉。


奥本海默Oppenheimer(2023)

上映日期:2023-08-30(中国大陆) / 2023-07-20(中国香港) / 2023-07-11(巴黎首映) / 2023-07-21(美国)片长:180分钟

主演:基里安·墨菲 艾米莉·布朗特 马特·达蒙 小罗伯特·唐尼  

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 

奥本海默的影评

arron
arron • 奖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