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在奥本海默上海的首映中,内定的三位观众和媒体代表有机会在映后提问,其中一位观众向诺兰问道:为什么在2023年讲述奥本海默的故事。
诺兰的回答相对官方,也很完善,但他提到一个因素:他的小儿子曾经和他说过,二战的许多遗留问题在青少年的视角里已经不再重要。
这个回答更加强烈地加深了我“在看待历史事件时不同视角的差异性会无比巨大”的观点。历史的车轮滚滚,时代的一粒尘是每个人身上的一座山。如同不存在绝对的公平一样,历史的客观性同样没有绝对值;更多的视角会相对更接近更多的客观。擅长非线性叙事的诺兰在《奥本海默》中,交出了一个无比诚恳且视角多元的传记电影。
《奥本海默》无需剧透,也无法剧透。影片讲述了“原子弹之父”J-罗伯特-奥本海默传奇又令人唏嘘的一生。
二 叙事
这是一部充斥着大量对话的电影。影片的时间线略微有些复杂,需要通过角色的容貌或场景来判断;而影片另一个虽然“烧脑”但直观的特点是黑白和彩色的交替使用:黑白代表奥本海默以外的历史的视角、彩色代表奥本海默自己的第一人称主观视角。两种色彩重合或相似的部分,也许最接近历史的客观。
这是诺兰第二次使用黑白和彩色的颜色区分,上一次是在《记忆碎片》。诺兰认为,这是一种非常好的区分时间线或故事线的方式,对大部分观众来说也是最为明显的。
在映后采访中,诺兰提到,柯达在此之前只有IMAX70mm的彩色胶片,影片中的黑白部分是柯达为诺兰独立制作的黑白胶片。如果有一些导演可以“无比任性”地去创作,诺兰一定是其中之一。
作为习惯且对这种叙事充满热情的诺兰粉,这样的叙事会沿着作为导演和编剧的诺兰所埋下的一个个伏笔,为每一个阶段观众的情绪作好铺垫,是一个非常享受的过程。不过,大量的对话和庞大且复杂的主角、配角人物关系则是观影过程中的一个小小考验:如果在观影过程中能够更快地阅读字幕并更多专注于荧幕上余下的更多、更精彩的部分,一定会有一段非常美妙的视听体验。
另外,在观影前熟记每一位主角、配角的脸和名字会带来更好的观影体验。无需查阅每个人物的资料,只需要记得他们长什么样,叫什么即可。
影片180分钟的时长稍具挑战性,如果在观影前能够睡个好觉,不要喝太多水会更好——如此精彩的表演和电影画面,错过一帧都会很可惜。
三 角色
《奥本海默》拥有非常豪华的演员阵容,其中包括此次担当主角,诺兰的御用配角基里安-墨菲、小罗伯特-唐尼、艾米莉-布朗特、马特-达蒙、弗洛伦丝-皮尤等,更有加里-奥德曼、拉米-马雷克、卡西-阿弗莱克三位影帝客串。众多实力派同场飙戏,场面无比震撼。
没有看过《浴血黑帮》,所以我对基里安-墨菲的表演充满了好奇(绝对不是质疑)。纵观整部电影,他的表演无可挑剔。奥本海默是绝对的主角,在众多特写、大特写的“压迫”下,演员每一个微表情都会被捕捉,而他也扛住了每一个镜头。没有过于猛烈的爆发、没有过于夸张的动作,基里安-墨菲将不同的压抑、不同的情绪释放得恰到好处,奉献了一场影帝级别的表演。
小罗伯特-唐尼饰演的路易斯-施特劳斯也是一个极端复杂的角色。由于长期对钢铁侠托尼-斯塔克的扮演,很多人低估了唐尼的演技,但其实在《复仇者联盟4》中唐尼就有非常精彩的表现。在《奥本海默》中,他在诺兰的威逼利诱下出演并100%沉浸到角色当中,并在外形方面牺牲了很多,带来了极为细腻的表演。
两位重要女性角色,艾米莉-布朗特饰演的凯瑟琳-奥本海默和弗洛伦丝-皮尤饰演的琼-塔特洛克是影片中重要的女性角色。布朗特的戏份不多,皮尤的戏份更是少之又少,但两位的表演和重要程度——无论是角色在故事线的重要性还是服务于塑造角色本身和主角奥本海默的重要性——都无可挑剔。女性的挣扎和苦难形象在大多数战争影视作品中都千篇一律或鲜有提及,凯瑟琳-奥本海默和琼-塔特洛克则是两个相似却又不同,又区别于战争作品中对女性刻板表达的角色。
艾米莉-布朗特饰演的凯瑟琳-奥本海默是一位生物学家和植物学家,在认识奥本海默之前结过3次婚,并且选择都是由她自己独立做出的。她很有主见,也有很多困扰:事业、家庭、母亲……她有隐忍,更有主见。
弗洛伦丝-皮尤饰演的琼-塔特洛克是斯坦福大学的医科学生,是奥本海默的婚外情对象。皮尤对角色冷艳凄清的细腻诠释,配合极其有限的戏份,让琼-塔特洛克这个角色更添神秘感。更重要的是,琼-塔特洛克是填补奥本海默这个复杂人物性格的最后一环,填补了角色和时代感情和政治的禁忌,更通过她让奥本海默念出那句贯穿整部电影的、有关奥本海默最大的挣扎之一——“如今我成为死神,世界的毁灭者。”
《奥本海默》片场3小时,两位非常具有现代女性反叛精神的角色戏份占比很少,有些遗憾,但影响又贯穿全片;两位女性角色都在为奥本海默的塑造做铺垫,却又绝对不是单纯的工具人。
过度解读一下,这样的戏份安排也是战争时代女性的缩影:她们在挣扎,却没有多少人看见;她们(通过知识和努力)改变了命运,却依然被时代的巨浪不受控制地推向并不是自己想去的地方,如同战争年代在挣扎也被看见的男人们。
四 人/历史
影片其余的篇幅通过与奥本海默贯穿的整个事件线,讨论了更多目前依然没有答案的话题。
如果没有原子弹,日本会不会投降?
用二十万平民的生命交换士兵的生命,是否是正义?
武器是威慑,还是纯粹的杀戮?
斗争是立场的对立还是个人的私欲?
……
诺兰喜欢在结尾留白,但多数时候他和观众心里都有了答案,而《奥本海默》的留白部分,也许这个世界真的没有标准答案。
人和历史都应该以不同的方式被铭记。比起《奥本海默》已经十分震撼的视听体验,对于奥本海默和所有与他有关、无关的人和历史对我来说是更加震颤心灵的思考。这是一部非常值得在电影院观看和思考的电影。
诺兰善于用他的方式讲好一个故事,也许会有人认为是故弄玄虚的非线性叙事,但他在好好地讲述,这也是我最喜欢诺兰的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