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包含性、裸露场景和脏话片段,这部在北美被评为R级,在香港被评为IIB的电影本以为不会在国内上映了,于是在它上映首周周日,便迅速冲到了香港,看完了这部诺兰全新巨作《奥本海默》。
看完电影我就知道这依旧是一部会口碑两极分化并带有争议性的作品,个人评价7.5分(二刷后8分),并不是说电影拍的一般,而是题材兴趣加个人阅历让我一刷的时候整体观感体验只想给到这么多,但诺兰粉和历史、物理数学爱好者肯定会非常喜欢这部电影。电影由克里斯托弗·诺兰自编自导,基里安·墨菲、艾米莉·布朗特、马特·达蒙、小罗伯特·唐尼、弗洛伦丝·皮尤等主演的人物传记电影,影片讲述了“原子弹之父”罗伯特·奥本海默一生的故事。
划重点,这是一部历史、人物传记类的电影,基本纯文戏,如果是冲着大场面和动作爽片想去看的观众可得好好注意了。那看这部电影之前,有什么准备工作需要做吗?我个人是偏向毫不需要做啥功课的,这并不是一部非得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才能看懂的电影,你只要知道奥本海默是造原子弹的就行,以及最后这个原子弹被抛到了日本长崎广岛,推进日本投降,二战就此结束。接下来的带着大脑静静感受、了解奥本海默这传奇的一生就行了。实在怕看不懂的观众,稍微去百度查下奥本海默这位人物生平简介和相关历史事件简介即可,点到为止你懂吧,或许看完电影再去详细了解史料、科普内容会更加有吸引力。然后带着知识去二刷你将会看到更多细节。我是觉得如果不是特别了解他的历史故事去看电影反而会给人有不一样的惊喜,剧透这一点也是完全不用担心了。总之不用提前做功课,也能看懂!电影《信条》也是这般,不要纠结于剧情逻辑,用心去感受,与电影达到情绪上的共振。除此之外,也疯狂致敬、还原了各种历史上发生的经典场景,会让人大呼过瘾,这些人物及历史彩蛋就等着各位影院发现了。其次电影角色众多,我们在这里简单介绍下重要角色及其相互间的关系即可。
J·罗伯特·奥本海默,1904年出生于纽约市,在哈佛大学读完本科后前往英格兰剑桥大学攻读物理学研究生。之后在德国一所大学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后,奥本海默接受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加州理工学院的教授职位,1941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成为美国理论物理学先驱人物。
刘易斯·施特劳斯,原子能委员会主席,奥本海默被撤销安全权限一事与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他出生于西弗吉尼亚州,曾做过旅游鞋履推销员、投资银行合伙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是未来总统胡佛的食品管理局里的一名官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杜鲁门总统任命施特劳斯负责原子能部门。他在成为该部门的委员会主席后,推动着氢弹的发展。
吉恩·塔特洛克,左翼人士,是美国共产党党员,1936年认识并与奥本海默约会时,她是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的一名研究生。同时是对奥本海默共产主义思想的领路人。1939年,两人结束情侣关系,不过还是会偶尔见面。
莱斯利·格罗夫斯,曼哈顿计划的负责人,隶属于美国陆军工兵部队,加入曼哈顿计划时候被升任为准将,著名的五角大楼就是他于1941年带领施工建造的。
影片围绕两次委员会听证会展开:分别是在1954年1959年。
第一次是用彩色胶片拍摄,为期四周的秘密会议,原子能委员会审议是否撤销奥本海默的安全权限。在对苏联技术进步的恐慌中,奥本海默与左翼事业可能的联系受到了密切关注...
第二次是用黑白胶片拍摄,参议院就施特劳斯的商务部长提名举行听证会,这一激烈的过程被《时代》杂志称为“美国历史上最激烈的总统提名确认之战”。
了解了以上这些,基本上就能无担忧放心观看影片了。
电影制作上,全片无CG且纯实拍,黑白与彩色交错的独特叙事,让历史与现实产生了神奇的交汇,仿佛令人人身临其境。影片采用IMAX 65mm和65mm胶片拍摄,同时也是有史以来首部以IMAX拍摄部分黑白片段的电影,观影首选一代激光IMAX GT厅或二代激光IMAX厅,唯一可惜就是国内没有申请下来70mm胶片放映。
接下来我就着重说下个人观感,首先是大家都很关注的船戏,全片共两场裸露镜头,其实拍的并不欲,但也耐不住演员角色好看。此次内地上映时长无删减,将对这几处的画面进行了画面局部放大和P图修改处理。影片主要聚焦奥本海默的个人婚姻生活、“曼哈顿计划”核实验、二战后遭遇的政府听证会三部分。对我个人来说前三分之一还是比较枯燥无聊的,台词量密集信息量大,但每一场对白交锋都比想象中精彩有趣。中间高潮原子弹试爆的场面也是极为震撼,这个大家一定要去影院IMAX厅感受声效与视效带来的冲击。原子弹爆炸后,剧情便开始一路高歌猛进。耐心看下来就像吃香蕉,一层一层拨开,最后的果实浓烈而又娓娓道来,好奇怪的比喻哈哈哈哈。
剧情上《奥本海默》相当于把十几小时的剧集量狠狠压缩成了三小时180分钟,破诺兰电影新纪录,所以各位观影前记得控制下水分的摄入,毕竟信息量的庞大、密集,人物角色繁多、动机复杂….如果说它有门槛,那我觉得它更多是考验观众对密集信息的抽取、简化和归纳能力,并没有实质性需要头脑风暴之处。
戏剧冲突上两人对手戏也是扣人心弦,诺兰打乱时间顺序各线交错,用“插叙”、“倒叙”等多线混剪的表现手法,在审问戏份里还加入了更多的戏剧悬疑成分,将人物的弧光、角色的转变展现的淋漓尽致,即便不太理解人物的生平,也能做到情感上的共鸣。所以这段对手戏也是个人觉得最精彩的一环,甚至会让我觉得很爽。
其次电影最重要的一点“音乐”,在这上面也始终牢牢抓住了我的心,看完回家还专门重新听了好几遍的OST,太适合学习刷题了。短短的两分钟时间内进行了十多次变奏,既营造出了奥本海默内心世界的变化,也营造出了一种充满神秘紧迫感的独特听觉体验,另外音乐结尾曲速还比开始时快了整整近三倍,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
画面上,电影用各种闪回让我们看到奥本海默的内心世界,一幕幕理论、抽象的宇宙图景,回荡于脑海,仿佛宇宙万物都正在与什么进行着紧密同步,影院里再搭配上BGM简直令人鸡皮疙瘩。
影片主要还原重现了“三位一体”核爆试验在内的“曼哈顿计划”里大量史实,细节描写了奥本海默在这个人类历史关键节点的心路历程。我发现身边朋友看完,最关心的竟然是奥本海默之后结局如何?他失去了国家安全权限后,在科学界许多人的支持下继续从事教学科研,同时他也被称为了美国的“普罗米修斯”,胜利的殉道者。1963年,林登·约翰逊总统授予他恩里科·费米奖,以表彰他在能源科学方面的终身成就。1966年,他从高等研究院退休,次年因咽喉癌去世,就此结束了奥本海默传奇的一生。
那电影在还原了这些事件的同时探讨了什么吗?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影片映射了部分当下仍存在的世界格局与社会格局等问题,诺兰通过奥本海默这一传奇人物,用视听手法传达着某种背后的“信息”与“真相”。放到现今人们的认知,电影中提到的量子力学领域波粒二象性等知识都在当下社会已经被研究并证明发现出来,可又有多少人会去思考这前后所会带来的意义?曾经的预言幻想不断变为现实,人类对于宇宙的探知从未停下脚步,拥有力量的人又会打开怎样的潘多拉之盒?这究竟是好是坏不得而知。
就如电影中,对于科学家们,更多的是是非功过不可论,但做人要论心不论迹。
很喜欢一句话:恶人身心鼓舞并以此向权力巅峰攀登,善人为善并因此而谨慎害怕。只希望人类永远能够保持向善,千万不要好奇打开潘多拉的盒子。
不过未来会怎样,也只有未来能亲眼见证的人才晓得。话说这两天日本核废水,我也算是见证历史了吧...
总的来说,《奥本海默》还是非常值得影院一看的。另外出于私心,个人还是希望诺兰以后多拍点虚构科幻类型的作品吧,真的特爱那种结局带来的反转快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