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半个小时密集的反转和蒙太奇,把影片完全割裂成两个气质相异的部分。从揭秘施特劳斯反派身份开始(PS:这到底有什么好揭秘的,看得人想笑),影片从一个伪传记片(偏剧情片)变成彻头彻尾的诺兰式悬疑片。而且这段从台词到叙事都极大程度地暴露了剧本的短板和导演人文关怀的缺乏。首先,相当幼稚地把作为庞然大物的“政治”具象成了恶毒的政治家施特劳斯,这跟所谓国剧恶毒女配以及漫威反派BOSS叙事没什么实质上的分别,天真到令人发指。个体搅动政治风云又在政治风云中被倾覆的故事变成奥本海默跟施特劳斯的私人恩怨……很难评。其次,创作者在传达主旨上的力有不逮暴露无遗。借妻子和反派之口反复重申“殉道者”的处理方式不但笨拙,而且矫情做作。事实上奥本海默究竟殉了什么道、在何种程度上殉道,都缺乏叙事的支撑,导致观众在剖析奥本海默的人物形象和影片整体传达的观念时屡屡受阻。无力的叙事者试图通过自己出场呐喊构建起故事与观众间的理解桥梁,不是不行,但实在露怯。再次,技术滥用破坏了作品作为整体的一致性。最后三十分钟,影片的剪切密度骤然上升,佐以本就浓重的音乐和猛增的人物互动,影片的氛围忽然变得相当活跃,气质大变,前半部分相对克制的叙述被瞬间遗弃,诺兰在这三十分钟里沉浸在自己对技术的把控力中,洋洋得意,自以为高潮迭起。但这三十分钟蒙太奇的狂轰滥炸,呈现出的不是精准和冷峻,反而有种过犹不及的内部失控。对技术力的展示和对叙事薄弱的遮掩,双重目的驱使导致诺兰在故事的尾声部分忽然变得狂躁、紊乱,失却庄重。归根结底,奥本海默的一生折算成故事,本应有万钧之力,前提是创作者将它引至一处宜于施展的空间。可惜诺兰缺少深掘故事的能力,这从他大部分影片缺少人文关怀就可以看出。诺兰最终没有找到与这个恢宏框架相匹配的精神内核,导致电影最终草草收场,真正重要的东西不清不楚,只能留一个悬疑的扣子掩人耳目。
诺兰是一个条理清晰的叙事者,非常擅长处理巨大的信息量,能将密度如此之大的信息一丝不乱地填充在影片的前两小时三十分钟里,我是相当钦佩的。但是作为艺术生产者,他对故事真正重要的东西却缺乏灵性的审美。看完奥本海默最后三十分钟,我相信诺兰在了解过奥本海默的一生之后,其实并没有产生超越常人的理解,所有故事走到尽头处那个直击人心的“核”,他事实上跟很多普通的阅读者一样,都没有找到。我说这些不是说我找到了那个“核”,我也没有找到。但是我作为普通的观影者,当然期待这样一个享有盛誉的导演能给我与众不同的见解,给我我找不到的“核”。很可惜,他没有做到。